10月18日,笔者来到河南省淅川县毛堂乡龙湖村的丹阳生猪养殖基地,扑面而来的是垄垄浓绿和空气中淡淡的果蔬芬芳。田埂边的指示牌上标着柑橘、竹林和蔬菜,却找不到一点关于“养殖”的线索。三百多亩一望无际的山地里,最醒目的只有三个白得发亮的大棚,远远望去和普通蔬菜大棚并无二致。“猪呢?”我们忍不住问。基地负责人刘建农指着远处的大棚憨然一笑:“1200头都在棚里呢!”
建大棚不种菜却用来养猪,这个新奇之举的背后藏着什么“玄机”?“猪粪直接排到棚下的地里用于增加土地肥力,把土质养好了再把猪迁到别的大棚,这儿就能种植花卉苗木之类对土壤肥力要求特别高的植物或农作物,种到土质下降了又把猪迁回来,不断循环,两百多亩山地都能成肥力充足的土地。”刘建农说,这些大棚可以随拆随迁,漫山遍野“流动施肥”。
这个“流动猪大棚”的创意,源自两年前一次失败的创业。当时,刘建农利用淅川县低丘缓坡开发的契机,承包了这312亩山地,打算发展高山蔬菜规模化种植。
“第一茬种了60多亩黄豆,我几乎天天蹲在田里照看,结果本该长到一人高的豆藤,爬到三十多公分就再也不长了,几乎颗粒无收,一下就亏了一万多元。”一直从事生猪养殖的刘建农没有料到,农作物生长对于土壤肥力的依赖会这么强。
自那时起,他就开始琢磨利用养殖技术改变土质。最初,他在淅川县农技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了传统的沼液肥田方式,使寸草不生的山地成功披绿,随后,他又在山地中部建起了三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流动猪大棚”,把自己养殖的1200多只商品猪全都迁了进去。
走近猪大棚,才发现它与普通蔬菜大棚的不同之处——四壁都用水泥砖打了半米高的底,再砌上八十公分高的红砖作为大棚钢架的“地基”,棚顶用加厚黑白膜遮盖,彻底阻截了阳光直晒。棚内分隔出27个近50平方米的猪栏,地面用水泥板和漏风板各铺一半,猪的排泄物通过漏风板被直接排入大棚下的土地上,经过水泡发酵流入大棚后的固液分离机,最终导入沼液罐,通过微灌管道为312亩地“施肥”。
“过去打理一个这么大的猪圈,至少需要三四个人,现在,一个工人就能照看一个棚,做清洁工作非常省力。刘建农”说,这种简单的“水泡粪”发酵方式,比目前最流行的“发酵床”效果更好,“发酵床温度高,适合北方的养殖场,但我们这儿夏天太热,用发酵床猪受不了,而且成本也至少得翻倍。”
大棚外,一垄一垄的玉米长势正旺,刘建农说,普通的蔬菜单用沼液做肥料就足够了,但要发展种植难度更高的花卉苗木,却需要肥力更强的土壤。“这几个大棚就是我明年的花卉种植基地,因为底下的土地经过直接反复发酵,肥力最强。”
针对土地“肥过头”可能产生过犹不及的副作用,刘建农还请来农业专家研究出了新技术——挖出棚底地表土与缺肥的山地土壤加以搅拌,并以此为基础开垦更多的肥田种植绿茶和金银花。“只要土地‘给力’,根本不愁增收。”刘建农笑着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