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行业标准
无公害食品 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
时间:2009-11-11 14:07:0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锡山
  
前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家富、谢芳靖、刘招坤、周胜利、郑钦华、林永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亲鱼培育、人工育苗、鱼种培育、食用鱼饲养和鱼病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大黄鱼的网箱和池塘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亲鱼培育
3.1 亲鱼选择
3.1.1 来源
来源于持有国家发放的大黄鱼生产许可证的原种场或良种场;严禁近亲繁殖的后代留作亲鱼。亲鱼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跨区调运应经检疫。
3.1.2 比例形状
体长/体高为3.7~4.1,体长/头长为3.9~4.3,尾柄长/尾柄高为3.1~3.9,头长/吻长为4.4~4.9,头长/眼径为3.7~4.1。
3.1.3 规格与配比
二龄鱼雌鱼800g以上,雄鱼400g以上。三龄鱼雌鱼1200g以上,雄鱼600g以上。雌、雄亲鱼配比以2:1为宜。
3.1.4 使用年限
亲鱼允许使用到六足龄。
3.2 亲鱼运输
常用活水船并在风浪不大时运输,密度40kg/m3左右。亦可使用水桶、帆布箱或塑料薄膜袋充氧运输,但密度在20kg/ m3 以下,且不宜10h以上长途运输。
3.3 海区网箱培育
3.3.1 网箱要求
规格为(3.0~5.0)m×(3.0~5.0)m×(3.0~5.0)m,网目长15mm~30mm。
3.3.2 饲养管理
使用的饲料一般有冰鲜小杂鱼、贝肉、沙蚕或配合饲料,饲料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水温14℃以下,每1d~2d投喂一次,小杂鱼日投饵率为1%以下。水温14℃以上,每天投喂一次,小杂鱼日投饵率为2%~4%。
3.4 室内水泥池培育
3.4.1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规定;
——光照度:500lx~1000lx;
——水温:15℃~25℃;以20℃~22℃为宜;
——盐度:17~32,以23~30为宜。
3.4.2 培育池
应设在安静的地方,保温性能好,培育池面积以40㎡为宜,方形或圆形,平均水深1.5m以上。
3.4.3 饲养管理
使用的饲料一般有冰鲜小杂鱼、贝肉、沙蚕或配合饲料。人工催产前40d左右移入室内水池。放养密度以1.5kg/m3为宜。小杂鱼投饵率为3%~5%,一天1次~2次,早上或傍晚投喂。日换水50%左右。
4人工育苗
4.1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规定;
——水温:18℃~26℃
——盐度:23-30
——光照:要有充足的漫射光,避免直射光,光照强度在1000lx~4000lx。
4.2 育苗设施
4.2.1 育苗室
应配有遮光幕和聚乙烯薄膜,使室内光线可调,且保温性能好。
4.2.2 产卵池
方形或圆形;方形池的四角为弧形。面积25㎡~40㎡,水深1.6m~1.8m。
4.2.3 育苗池
面积20㎡~40㎡,水深1.5m~1.6m,有独立进、排水口;池底向排水孔以一定的坡度倾斜,以利于排水。
4.2.4 饵料培养设备设施
约为育苗池面积的60%,具体要求见表1(表1略,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一书)。
4.2.5 配套设施
应具备供电系统、供水系统、增温系统等。其中供水系统的水泵日提水能力应大于育苗用水高峰时用水量,沉淀池与蓄水池的总纳水量不低于日用水量。
4.3 鱼苗培育
4.3.1 催产
亲鱼经麻醉后,从胸鳍基部或背鳍基部注射激素。激素种类及剂量视水温与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雄鱼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
4.3.2 孵化
静水孵化法,受精卵在水中的密度为3×104粒/ m3~1×104粒/ m3。
4.3.3 放养密度
仔鱼期2.4×104尾/m3~0.8×104尾/m3,稚鱼期0.6×104尾/m3~0.3×104尾/m3,幼鱼期0.2×104尾/m3~0.1×104尾/m3。
4.3.4 饵料系列
4.3.4.1 褶皱臂尾轮虫
投喂前经6h以上20×106个/mL,小球藻液强化培养,投喂方法见表2(表2略,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一书)。
4.3.4.2 卤虫无节幼体
投喂时间为12日龄~16日龄,水中密度为0.5个/mL~1个/mL。
4.3.4.3 挠足类及其无节幼体
应从无污染、无病原体的水域中采捕。从12日龄开始投喂,水体中保持密度在0.2个/mL~0.5个/mL。
4.3.4.4 鱼、虾、贝肉糜及配合饲料
肉糜日投量:20日龄~30日龄,50g/万尾~80g/万尾;30日龄~45日龄,100g/万尾~120g/万尾。35日龄以上可在肉糜中拌入适量粉状配合饲料。
4.3.5 日常管理
每天连续充气,使水中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每天用虹吸管吸去池底的残饵、死苗、粪渣及其他杂物,每天换水1次~2次,日换水量20%~120%。每天进行仔稚鱼摄食情况的观察,监测理化因子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4 中间培育
鱼苗在室内水泥池中培育至全长20mm以上时,可移到海区网箱中继续进行培育,直至全长30mm为止。
4.5 质量要求
鱼苗大小规格整齐,全长30mm以上,无伤、无病、无畸形,游动活泼。
5 鱼种培育
5.1 环境条件
5.1.1 网箱区的选择
应选在可避大风浪的海区,水深5m以上。潮流要畅通,但不宜太急,海区流速在1.5m/s以内,流向要平直而稳定,经挡流等措施后网箱内流速在0.2m/s以内。
5.1.2 网箱区周围环境条件
无直接的工业“三废”及农业、生活、医疗废弃物堆积。
5.1.3 水环境因子
水环境因子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规定;
——水温:8℃~30℃,早春鱼苗以14℃以上放养为宜;
——盐度:13~32
——透明度:0.2m~3.0m,最适1.0m。
5.2 网箱区的设置与维护
5.2.1 网箱布局
养殖大黄鱼的网箱为浮动式网箱。视网箱大小,每100个左右网箱连成一个网箱片,由数十个网箱片分布的局部海区形成网箱区。网箱区内沿潮流方向各网箱片间应留约50m的主港道,多个约20m的次港道;各网箱片间的最小距离为10m。若一个网箱区超过5000个网箱,视网箱规格大小与数量可分为两个以上分区,每分区之间应间隔500m以上。每个独立的网箱区或分区连续养殖两年,应收上挡流装置及网箱,休养半年以上。
5.2.2 网箱区的环境卫生
网箱上的生活污水、废弃物、残饵、垃圾、病死鱼等不得直接丢弃于海区,各网箱片应设收集容器予以分类收集,各网箱区或分区应配备船只专人负责收集处理。
5.3 网箱的选择
网箱规格为(3.0~5.0)m×(3.0~5.0)m×(2.5~3.0)m,网箱的网衣为无结节网片。放养全长25mm~30mm鱼苗,网目长为3mm~4mm;放养全长40mm~50mm鱼苗,网目长为4mm~5mm;放养全长50mm以上鱼苗,网目长为5mm~10mm。
5.4 运输
视运输距离长短与鱼苗的规格大小,活水船运输密度为1.5×104尾/ m3~6×104尾/ m3;充氧塑料薄膜袋(0.4m×0.8m)包装运输宜在15℃以下进行,每袋200尾~1000尾。
5.5 放养
投放鱼苗选择在小潮汛期间,以低平潮、流缓时为宜,低温季节选择在晴好天气且无风的午后,高温季节宜选择天气阴凉的早晚进行。全长25mm的鱼苗放养密度在1500尾/ m3左右,随着鱼体的长大,密度逐渐降低。
5.6 饲料种类
刚入网箱的鱼苗,可投喂适口的配合饲料、鱼贝肉糜、糠虾、大型冷冻桡足类等。养至25g以上的鱼种可直接投喂经切碎的鱼肉块。
5.7投饵
采用少量多次,缓慢投喂的方法,刚入网箱时每天投喂10次~8次,后可逐渐减少至2次,早晨和傍晚投喂。全长30mm以内的鱼苗,20℃以上时,鱼贝肉糜日投饵率100%左右,随着鱼苗长大,逐渐降低投饵率。
5.8 日常管理
5.8.1 换洗网箱
高温季节目长3mm的网箱隔3d~5d,目长4mm的网箱隔5d~8d,目长5mm的网箱隔8d~12d,应进行换洗。网目长10mm以上的视水温在15d~30d进行换洗。同时对苗种进行筛选分箱和鱼体消毒。
5.8.2其他管理
每天定时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与水流等理化因子,以及苗种集群、摄食、病害与死亡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并详细记录。
5.9 越冬管理
5.9.1 前期的管理
对鱼种进行拼箱和分箱操作及强化饲养,做好网箱的安全防患与防病工作。
5.9.2 中期的管理
水温10℃~15℃时,每1d~2d投喂1次,投饵率以1%为宜,傍晚投喂。同时做好日常管理,尽量避免移箱操作。当水温低于8℃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5.9.3 后期的管理
每天投喂1次,投饵率应缓慢逐日增加,尽量避免移箱操作。
5.10 质量要求
鱼种规格50g以上,大小整齐,体形匀称,磷片完整,无伤、无病、无畸形,游动活泼,正常移动无大量死亡。
6 食用鱼的饲养
6.1 网箱饲养
6.1.1 环境条件
按5.1执行。
6.1.2 网箱区的设置与维护
按5.2执行。
6.1.3 网箱的选择
网箱规格为(3.0~5.0)m×(3.0~5.0)m×(3.0~5.0)m,网目长为10mm~30mm,网衣为有结节或无结节网片。
6.1.4 运输
活水船运输密度为600尾/ m3~800尾/ m3。
6.1.5 鱼种放养
选择在小潮汛期间放养,放养前可用淡水等对鱼体进行消毒,50g的鱼种放养密度以30尾/ m3为宜。可用少量混养鲷科鱼类、蓝子鱼等鱼种。
6.1.6 饲料
使用的饲料有冰鲜小杂鱼、配合饲料等,小杂鱼经加工成鱼糜或切成块状后投喂。饲料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
6.1.7 投喂
每天早上与傍晚各投喂一次,日投饵率在3%~6%;越冬期间投喂每天一次,阴雨天气可隔天一次,日投饵率在1%以内。
6.1.8 日常管理
根据水温和网目堵塞情况,及时换洗网箱,同时进行筛选分箱和鱼体消毒。每天定时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与水流等理化因子,以及鱼的集群、摄食、病害与死亡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并详细记录。
6.2 池塘饲养
6.2.1 池塘要求
池塘大小以1.3ha较佳,平均水深2m以上,池底以一定的坡度向排水口方向倾斜,池底以沙、石质为佳。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规定,池塘最好选择在有淡水源的地方,并且在每潮汛的15d内,有12d以上均可换水,或配备与池塘大小有相适应的抽水设备。在池的浅滩及进出水闸门用密网围拦。在放养鱼种前进行严格清塘与消毒。
6.2.2 运输
按6.1.4执行。
6.2.3 鱼种的放养
应对鱼体进行消毒,放养密度根据水深与换水条件,每667㎡放养100g左右鱼种500尾~800尾左右。可适当混养鲷科鱼类、青蟹等苗种。
6.2.4 饲料与投喂
按6.1.6和6.1.7执行。
6.2.5 日常管理
每天换水1次~2次。每10d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升海水泼洒生石灰15mg~20mg),以改善水质与底质。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水位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详细记录。
7 鱼病防治
7.1 预防
根据大黄鱼的生活习性与发病规律,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减少发病机率,贯彻以防为主的健康养殖。
7.2 治疗
使用药物应符合NY 5071的规定。大黄鱼常见鱼病治疗方法见表3(表3略,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一书)。
8 食用鱼起捕前的处理
按停药期规定停止用药,起捕前停饵1d~2d。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