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行业标准
聚焦:农产品引发的通胀为何屡屡出现
时间:2010-06-28 10:29:3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春雨
  近几年,农产品(16.29,0.22,1.37%)价格屡次引发整体价格上涨。今年以来,粳米、玉米等粮食品种,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较多,从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看,包括利率水平、生产资料、水电油等基础性产品的价格,以及政府税费的变化等,也存在着一些非市场因素,如西南地区旱情、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更与极少数经营者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相关。

  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以小农经济的经营形式为主,生产、加工、销售等许多环节都非常落后,而在近几年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许多城市的农产品市场面积缩小,经营户减少,从而使得农产品销售环节更加不畅。虽然政府在不断鼓励农超对接,但超市却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一是布局不合理;二是大量超市的规模偏小,无法大规模收购农产品,而且储藏、物流、融资等方面都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可以观察到,同样品质的农副产品,在超市的价格比农副产品市场的价格要高,城市百姓主要是在农副市场采购农产品。所以从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链条看,都是低效率的,而且生产和销售各方的风险都非常大,价格容易受到冲击。近几年,不管是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还是蔬菜价格的上涨,都与这个体系的低效率运行有关。

  为了应对上升的农产品价格,国家一是严格监控物价信息,二是动用国家储备增加进口释放库存粮,三是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者,四是给予城市低收入阶层临时补贴。但是从整体看,这只是暂时解决了价格过度波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农产品市场的深层次问题。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但都缺少农业这样一个涉及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的产业。如果农业产业发展长期与现代化的工业与城市脱钩,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在所难免,并可能引发农产品危机。

  尽快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二元结构,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的效率,而且使农业生产长期维持着小农经济的经营状态,使农业越来越落后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这其中,政府的失位是一个核心问题,如生产设施、信息服务、储藏、物流等严重滞后。在农产品生产的组织上,政府也基本上是袖手旁观,投资严重不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要改变小农生产方式,就是让农业生产规模化,而且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实现的。政府应该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使农业生产建立在一个更为科学的生产结构之上,这一点其实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低价工业化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应该认识到,农业并不必然就是天生以小农经济的形式出现,大规模的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做到这一点,靠农民自己的自发组织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和管理上的投入,真正将农业作为一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对待。只有中国的农业在一个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平台上运作,才能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才能稳定农产品的供给,当然价格也就相对稳定了。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