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季节已经到来,交易的时刻还会远吗?在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之后,大家期待中热火朝天的市场却没有出现。有粮在手的农民一点也不着急,他们都想寻一个好价钱。吉林省九台市农民徐大爷:
今年收成好,能多打,现在看苞米能多打,一垧地咋也多打2000斤吧。我看不涨到8毛,也得涨到7毛多钱再卖,不能卖太早了,刚下来有收的6毛多钱我指定不卖,我得到7毛多钱再卖,我看不涨到8毛,也得涨到7毛多钱再卖,越搁苞米越干,含水量越低,所以说给的价格就高,我卖能多卖点钱。
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吉林,黑龙江也同样如此。东北是我国商品粮的重要主产区,其中黑龙江省近一半的粮食为外调商品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东北的粮食对中国的粮食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今这里的农民为什么有粮不卖呢?中国之声观察员白中华采访农业新闻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熟稔其中的很多门道:
农民惜售按兵不动,粮库、粮食加工企业也不见大动作,似乎并不着急,国外某着名粮企佳木斯公司孙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收购,企业成本将大大增加:
一块三收你要到工厂就一块三毛四五了,不烘干,按现在这水分,大米出厂价都得在一块九毛五六,再加上企业的管理费用,没有竞争力,现在苏北的大米一块八毛五就上市了。企业压力很大,所以现在你看为什么黑龙江大的加工企业它没法去收粮。
中央储备粮库是粮食收购市场的大户,如今为何也没有动作?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的相关人士透露,如今迟迟没有入市收购完全是出于调控粮价的考虑:
今年不让我们收,市场经营的不让我们做,我们不伸手。
最近国际粮食市场价格走高,这种趋势已经影响到我国,农民惜售显然出于粮价继续攀升的预期。粮食收储、加工企业正在于种粮农民进行微妙的博弈。然而,不免令人担忧的是,东北粮食主要是秋粮,而秋粮占全国粮食总产的70%,东北粮食收储的这种局面会影响到国家粮食储备吗?
作为国家粮食收购的主力,中央储备粮库的谨慎入市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过早入市,大量购粮恐怕会进一步抬高粮价,进而助推大家的通胀预期。李国祥则认为,中储粮在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的时候,既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单位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的利益,也要预防粮价上涨过快的趋势,管理通货膨胀的预期。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