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中国式管理的考验性
时间:2009-11-09 13:57:3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吴慧
文/曾仕强



  随时有考验他人的打算,也有接受他人考验的准备,这是中国式管理的特有机制,表现出全面而无形的控制能力。有人说这样一来,会不会觉得太累?我们则认为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就好,怎么会觉得累呢?



  下象棋的时候,棋匣子一翻过来,红黑两种棋子,掉满在棋盘上。这时候下棋的人伸出手去,是拿红色的棋子,还是黑色的?



  如果下棋的人一伸手就拿红的,大家看了有什么感觉,会不会认为这位仁兄太自大了,还是根本是外行?根据不成文的规定,应该先拿黑色的才正确。



  双方都要拿黑色的棋子,若是按照两方“竞争”的心态,一定被看成是“争”着拿黑棋。但中华民族的心态,却是“礼让”为先。我们手上的动作有“争”的样子,心里所想的,却是“让”红棋给对方,以表示尊重,完全是谦虚的美德。



  “你的象棋下得比我好,我不敢拿红的,诚心诚意把红棋让给你。希望你手下留情,不要让我输得太难看。”这是礼让的心情,并非嘴上说得好听,而是在实际行动中,表明自己的心意。



  “你的辈份比我高,至少年龄比我大,虽然从来没有交过手,但我还是表示谦虚的好意。先礼后兵,才是中华民族的良好修养。”这是另一种用意。



  “虽然我的棋艺比你高,但是骄兵必败,狂妄自大只会让人心生不满。为了不使大家看不起我,当然还是要礼让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盛情难却,就应该客气地把红棋接过来。



  让来让去,让给比较适合拿红棋的人;而不是争来争去,看谁抢得到黑棋。可见心里想的,才是实情,口头上说的,并不可靠。我们不太相信别人说的话,通常会从实际行为上加以印证,便是这个道理。



  坚持要黑棋,有时变成故意令对方难堪,太过份了;完全不礼让,伸手便拿红棋,无论如何总是不及的表现。我们常说“太固执,会败事;不固执,会碍事”,可见过与不及,都不是好事情,合理最好。



  双方见面,先礼让一番。在礼让的过程中,寻思由谁拿红棋比较合理。有了答案之后,双方取得默契,各拿各的,很快就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了。



  接下来,依据“占红不占先”的规矩,拿红棋的人不得先出手,冷静地坐在那里,让持黑棋的人走出第一步。如果双方都不动,持红棋的人可以作出“让”的手势,持黑棋的人,便义不容辞,动手了。



  中国社会,各种规矩都有。但是,只是口耳相传,并不硬性地做出明文的规定。为什么这样,理由有三:



  一、凡事硬性规定,等于戒律。既对人不够尊重,又有违以人为本的精神,好像不得不如此这般,心里的感觉,完全得不到重视。不明文规定,则一切出于自己的意愿,诚心诚意,内心自然愉悦。拿黑棋,固然愉快,拿红棋,也十分喜欢。看的人也觉得双方都内行,倍加敬重。



  二、不硬性规定,更加具有弹性。和长辈或上司下棋,先要把他的红棋安排妥当,自己再迅速地整理好黑棋。这种方式和拍马屁、讨好无关,不过是营造一种氛围,让他享有备受敬重的感觉,增进双方的感情,在欢愉中知所进退地厮杀一番,是和谐社会的良好表现。



  三、硬性规定,则变成一种形式。大家都知道,内心的感觉无从考验。无硬性规定,一出手便知道内行或外行,成为第一道考验关卡。连这种礼貌都不清楚,可见不关心也不常打听。用这种人当干部,自己一定加倍操心;和这种人做朋友,也应该特别小心,免受牵累。



  身为中华民族,必须养成习惯,随时打听相关的信息,以便入乡随俗。经得起种种考验,才能出人头地。



  实际上,现代企业所重视的企业文化,便是一些不成文的规定。隐隐约约存在,却永远道不清晰。因为一旦明确化,说得清楚明白,便成为戒律,失去了艺术气息。



  一般人觉得,黑的不如红的亮丽,很容易凭自己的喜好伸手便拿红棋。我们用礼让红棋来考验下棋人的修养,十分合乎人性。用人的第一原则,就是把“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人淘汰掉。



  拿红棋的人,率先走出第一步,我们便知道他原来是个外行人,只是运气不错,懵懂地过了第一关。现在来到第二个关卡,马上被辨识出来。象棋设计占红不占先的原则,用意即在优待礼让红棋、持有黑棋的人。否则礼让的人吃了亏,争强好胜的人反而到处占便宜,有什么人还肯心甘情愿地持续下去呢?



  如果有人在下棋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使尽心力,丝毫不顾及对方的感觉,我们心中有数,这是个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自我主义者。在工作中,和同仁的配合度必然很差,不容易和别人合作。领导也不放心把大项目委任给他负责。



  同时,下棋时的态度如何也是考验下棋人的关卡。吃掉对方一个棋子就欣喜若狂,被人吃掉一个棋子便如丧考妣,这种人还能用吗?小心为上。



  有了输赢的结局,也是考验的重大关卡。通常由取胜的一方开口:“承让,承让”。接着由落败的一方说:“果然棋艺高明”。前者给败方面子,后者则顺着台阶走下来,赞美对方高明,表示自己并不弱。



  输的人如果不服气,可以说“再讨教一盘”,最好不要说“今天很奇怪,好像有一点中邪”。赢的人还想下,可以说“这一盘不算数,是我的运气好,下一盘我可没有胜算”,千万不要说“怎么,服不服气,不服气再来一盘?”接受挑战时,可以说“难得有机会向你请教,乐于奉陪”;不愿意时,应当说“实在不好意思,我还有一点急事,下次一定奉陪”。再熟悉的朋友,在输棋的时候,也不该刻意刺激。因为心情不好时,很不容易稳定情绪,稍微不留意,便会恼羞成怒,翻脸不认人,说出更加难听的话,闹成僵局。



  中国式管理,在控制方面,可以说全面而无形。我们为了达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互相信任,必须经由较长时期的彼此考验,所以不成文的关卡特别多。



  人与人之间,若是不能够相互信任,稍微一些变数,都很有可能造成彼此的矛盾,甚至产生冲突。不但无法精诚合作,而且很可能互相干扰,遭受伤害。但是,我们也知道,不信任会破坏团结的力量,过于信任却会促成更为可怕的欺骗。又是过与不及的“度”,实在难以掌握。因此采取“由小信任到大信任”的考验过程,也就是经由不断的考验,逐步增加信任度。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