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领导给我们布置任务,让我们好好琢磨如何才能做好基层工作。那么我首先得明确何为“基层工作”。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官”,活跃在国家最基层的村一级,不是机构,也不是机关,是行政组织。按我们罗店镇非常和蔼的党委书记程六一的话说,就是市里有问题可以大手一挥安排给区里,区里大手一挥给镇里,镇里大手一挥给村里,可是村里怎么来挥手——村里的每件事都必须要亲力亲为做好,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老百姓。这样一来,“基层工作”的定义也就开始清晰起来,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该如何做了。
第一次出席镇里召开的青年人才工作交流会时,组织科科长胡文原就表示,年轻人做事要注重“5个多”——多思考、多学习、多研究、多交流、多总结。我回头好好想了想,觉得我们的基层工作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么几点,那我们肯定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而我们党的群众工作,其最终目的也就是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可。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就应该把胡科长的“5个多”原则复述与大家分享,但是这样太不尊重领导,有剽窃之嫌。我今天就从“多交流”这个角度谈谈个人体会,彼此共勉。
如何能让群众满意,我个认为有三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 广泛收集民意。只有真正搞明白老百姓在想些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的工作才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有效部署、及时调整。
二、 主动化解矛盾。我们工作的开展有时会侵犯到老百姓的利益,比如说拆除违章建筑。这时因为利益冲突我们和老百姓之间就会架起一堵墙,如果放任这堵墙长期存在,那么我们和老百姓手都不能相牵,更不用说心能相连,往后,我们的工作就会更被动。
三、 正确引导群众。倘若我们在工作开展前期将宣传工作做到位,那当某项工作开展起来的时候老百姓都表示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必然事半功倍,甚至是当我们有些小的失误或是客观条件不具备无法开展工作时他们给我们以信任,支持我们,那这基层工作就真的容易开展了。
以上的这三点如何才能做到呢?归根结底,要多交流,多和老百姓交流。其实我到村任职的时间并不长,也才一个多月,这段时间里我和领导交流、和同事交流、和电脑里外的文件进行交流,虽说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了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但仍然远远不够,有一部分我们做的太少——和村民交流。
我所在的两个村都是市、区、镇三级领导非常看重的村子,都是市级文明村,这对村一级单位来说已是最高荣誉,有一个还是市五好党组织,这是党建方面给村一级的最高荣誉。在这段被我称作“选择性融入”的阶段里,作为外人能够被村里接受和认可,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随同村委书记进行信访接待,每周一上午风雨无阻。有件事印象比较深刻,某周一外面下大雨,和书记去信访接待室的路上我就问书记(书记很厉害的,区人大代表),雨下这么大还会不会有人过来。书记就意味深长的说,老百姓有事情和困难是憋不住的,就是下大雪也会来的。果然,那天雨下的大,信访接待室的气氛也很高涨。虽说是在村里工作,但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和村民接触的机会的确不多,所以有机会我都会跑过去凑凑热闹。村里有块土地被征用,作为补偿,有所涉及的生产队都会配些名额享受镇保(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也就是农转非。我跟着村领导跑到生产队观摩方案的选定过程,政策意见刚宣读完,村民就七嘴八舌讨论开来,村民开会群英荟萃,什么想法都有,和选方案无关的意见也是一堆一堆的。第二次过去就是开记者招待会,根据疑问讲解政策,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工作。第三次过去就异常顺利,投票、唱票、公布方案,一气呵成。农村的百姓都是很实在的,你去拆除的是违章建筑,可他们看来就是拆他们的皮肉和骨头,所以什么情况都会发生,甚至是以武拒拆。
在接触村民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老百姓的诉求,同时见识到领导的魅力和工作方法。农村的基层工作不容易,有了思路不行,还得有方法,甚至威望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事情我们待在办公室里使劲想,想破脑袋都未必能做好,回到群众中间,和老百姓多聊聊,这是必须的。虽然我说不了本地方言,只是勉强听懂,但过不了方言关怎么会和村民交流好呢,所以对于我这种外来人口驻村工作,尽快解决语言问题是头等大事。
做好基层工作的要求有很多,今天我只是从“多交流”这个角度谈了下我的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有用的东西。
大学生“村官” J.J.J
作者系上海市2008年新进“选聘到村任职”人员,媒体普称大学生“村官”。
PS:纪念毛主席逝世62周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