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大学生村官 -> 村官时评
博士当“村官” 是创新更是双赢
时间:2009-10-28 15:14:3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孟丽

  从今天起,南开大学百名博士生将赴津南区当“村官”。在一年时间里,来自各个学科的博士生将深入区委、办、局、镇、村和重点企业,以行政助理或科研项目研发方式挂职。南大和津南的这个合作项目,被博士生们亲切地称为“南南工程”。   一直以来,大学和村镇似乎是格格不入的两个概念。有农家子弟通过高考跳出农门,但很少听说大学生回到村里当村民。近年虽常有大学生回乡当村官的事情,但毕竟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是心甘情愿还是被逼无奈,真的很难说清。至于博士生,离农村就更远了,前者做大学问,后者干小营生,这一“大”一“小”,差之千里。   博士生和“村官”,仿佛一对矛盾。譬如种地,没念过书也能种好,博士生肯定没有农民力气大;又如办小作坊、乡镇企业,无需管理和营销,算起小账来,博士生未必算得快。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搞农业不讲科学种田,办企业不想发展壮大。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农民和很多乡镇企业就是在这个前提下生存的,他们会自己培养出大学生,但是绝对不会聘用大学生(更何况博士生)。理由是,我们的庙小容不下真神——于是他们总是住在小庙里。   而从博士生的角度来说,在他们大有作为之前,的确需要一座座小庙去实践。因为学习了多年的理论,若没有实践支撑的话,很难说具备了真才实学。说句实话,最近这一年,“博士”们的口碑并不太好,恐怕正与缺乏实践有关。去年年底,10个博士联名在网上抵制圣诞节,结果没人买账,不了了之;今年年初,又出来10个博士,联名抵制央视百家讲坛的于丹,结果被人们一顿嘲讽。“十博士”一度成了无知、起哄和失败者的代名词。其实,这些博士的学问都不小,治学也很严谨,可为什么两次抵制都无功而返还落下骂名?依我看来,就是眼光放得太高,没有下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却强加给人们理想化的结论,失败是必然的。   博士生博学多才,但是缺乏实践;基层农村是很好的平台,但是需要发展的眼光。而传统观念让博士和农村离得太远了,我们常常陷入一个怪圈里,博士生放不下架子,不愿屈了自己的才,而基层没有长远目光,不敢请“真神”。我们太习惯于这个怪圈了,于是见怪不怪,根本察觉不到这对前者是遗憾,对后者是损失。   因此,这次“南南工程”是个了不起的尝试,让博士生到基层去当“村官”,不仅是对传统观念的大胆创新,也让一种双赢模式浮出水面:博士生收获的是经验,将赢得基础;基层收获的是眼光,将赢得未来。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