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刊载了标题新闻:“知识青年全面入村,让学生村官干得久”。其实这样的消息已经不是“新闻”了。因为中央决定,从今年起,分三年时间,选聘十万名大学生到村工作。目前,各地正在采取措施,确实这项工作落实到位。从地方近期的新闻报道看,一些大学生村官已到岗任职了。
应该说,中央对于选聘大学生到村工作,是寄予厚望的,希望通过这种途径和渠道,培养一批又一批既熟悉基层、对基层群众充满感情,又能够承担起未来重担的各方面人才。可以说,三年后,全国各地的这十万名大学生将成为当地基层重要岗位或部门的“抢手人才”、“难得人才”。但现在,一些地方上的同志,也包括一些社会舆论,对这项工作还有一定的担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些大学生能否扎下根来,能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这些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应该相信年轻人,更要相信年轻人无限的潜力和能力。的确,农村不需要旁观者,也不欢迎新时代的“书呆子”。农村需要的是能与当地基层干部群众一道艰苦奋斗、共同创业、建设新农村的各类人才。在这里,笔者认为,新去的大学生村官们,尽管各自的工作岗位有所不同,但应该努力做到“两个满意”,即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打开一方工作局面,让组织上满意;又要通过切实改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展示新时期大学生的风采和能力,让当地干部群众满意。如此,我们才能说,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达到了中央的预期目标和要求。
但要实现这“两个满意”,绝非易事。对于如何在农村开展工作,中央和各地都有一些岗前的教育和培训,这里不再赘述。但还要提醒几点值得注意之处,供参考。
第一,一定要迅速地转变身份。一般地说,到村工作的这些学生在学校都是比较优秀的,来到一个相对封闭相对落后的地方,心理上多少会有一些落差的,这很自然。但要记住,既然选择了到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来,就要努力让自己像个村干部的样子,不要胡思乱想,而是要一心扑下来干工作,千万不能总是停留在对校园生活的回忆和对学生身份的迷茫中。
第二,一定要多向当地干部群众学习。面对农村工作,大学生村官们仍然不过是一个“小学生”而已。在丰富的实践面前,一些书本知识往往是非常粗浅的、也是不够用的。因此要多向当地的领导同志、当地的干部群众学习,多请教,放下身段,谦虚一些、姿态低一些,相信会学会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本领。当然,更为主要的,还是要大胆的工作,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学,在创新中学。要有自己的工作风格和工作思路。
第三,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现在,许多的大学生村官们是带着美好的愿望下去的,但现实有时会很残酷。在实际的工作中,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会有不同的意见,会有反对的声音,会有各种各样的阻力,这还不包括生活上的种种不便。怎么办?是三分钟热情,然后就放弃?还是坚持下去,咬紧牙关,继续奋斗,这确实是一个对大学生村官们的重大考验。通过了考验,就能在农村工作中打开一片天地;过不去,就将一无所得,甚至就是一个失败者。
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们,要朝着让组织上满意和让当地干部群众满意的目标努力,在基层的工作中,经受住考验,丰富经历,增进才干,让青春在基层的奋斗中闪光。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