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政府可以为农村花钱,而且也应当为农民花钱。否则,诱导农民在无人保障其未来的情况下透支未来,或许有点经济效果,但从社会、政治角度看却是不道德的。
从2月1日起,“家电下乡”计划开始在全国推广。农民购买制定种类、指定品牌的家电产品,将可以获得售价13%的补贴。商务部和财政部预测,今年财政补贴家电下乡资金将达到104亿元,累计拉动消费9200亿元。
让我们想象一下,家电普遍九折出售,会不会迅速扩大销量?在城里,商场经常拼命打折,甚至低至半价,但消费真的就因此而兴旺起来了吗?
不要以为农民不知道这些家电的好处。当下的农民,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完全知道这些便利,大量农民也在城镇生活过。也因此,有很多农民也购买了他们所需要的家电。事实上,农村市场占到全国家电市场的30-40%。
毫无疑问,这数字说明,农民的人均消费能力低于城市,但这是由他们的收入、收入预期和农村的消费环境决定的。比如,农民当然也愿意用洗衣机,但如果没有自来水,就徒增麻烦,在北方很多地区连饮用水都十分困难,又怎能养活洗衣机?或者城里人也觉得家庭离不开电冰箱,但是,农民顺手就可以摘下新鲜蔬菜,又何必在冰箱里塞满为一个星期准备的垃圾食品?至于电脑,有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城镇务工、经商,乡村多的是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他们要电脑何用?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收入。不妨调查一下,城市里也有不少家庭缺乏政府要向农民推销的家电,原因无他,收入匮乏。农民的年均收入大大低于城镇人口,农民是理性的人,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收入。尤其是家电,还需要考虑后续的电力、维修等方面的支出,农民在这方面审慎,远是自然而然的。
更重要的是,农民进行支出决策的结构与城市人口大不相同。绝大多数城镇人口是工薪阶层,其家庭决策主要涉及给定收入之下的消费决策。农村的家庭也是消费者单位,但首先是生产单位。每个农民都是企业家,他会优先考虑家庭的生产问题,即收入的取得问题。由于乡村缺乏必要的公共福利,因而,他们必须始终认真对待生产问题。
城乡民众的这一心智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模式。比如,人们普遍觉得农民比较保守,舍不得花钱。这仅仅是因为,作为生产者,农民的行为具有较为长远的预期,他们必须为长远的未来风险预作准备。反之,城市人口的行为则普遍地趋向短期化,他们可以今朝有钱今朝花完的信条,也能够迅速接受超前消费的观念。
这样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着两者对政府的信念:城市人口一般不去考虑未来,因为政府在城市建立了福利制度,他们相信,自己的命运有政府替他们兜底,城市人口天然地就把政府当作自己幸福的最后保证人。农民是不会、也不敢信赖政府的。事实上,在美国也是如此,美国乡村人口更多地倾向于共和党的小政府理念,而城市人口,不论是学者们所向往的中产阶级,还是贫民,更不要说学院里的知识分子和好莱坞明星们,都天然地倾向民主党的大政府理念。
面对农民的这种经济心智,政府的补贴能否大幅度地改变农民的生活模式,使之将本来准备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资金用于购买作为消费品的家电?让人怀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