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专家在线”基本情况
“农业专家在线”是东北农业大学“国际农业信息与产业研究所”创建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网站,是“黑龙江农业信息网”中的重要节点,网站在10个学科中设40个咨询栏目,组织43位专家,采取互联网、手机短信、小灵通短信、168语音电话、电话Q吧等形式为农民、涉农企业咨询服务。网站日浏览次数17.6万次,用户来自国内各省及国外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网站以专家在线与非在线个性化咨询服务为特色,受到广大农民及涉农企业欢迎。已收到良好社会效益,成为黑龙江农业信息网中信息交流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周到的节点。
“农业专家在线”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1.以网站为主要平台与载体,通过在线与非在线的方式,将专家咨询、多媒体传送、语音电话咨询、手机短信等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对农民的综合的咨询服务;
2.采集国内外农业信息,整理、编辑专家咨询信息,处理并利用,构建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编辑《农业信息简报》为领导及专家提供服务;
3.开发电话语音咨询系统,扩大用户群,解决低端用户的咨询与信息落地问题;
4.联合研制或整合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将知识表示、自动知识获取、推理策略、优化模拟、作物产量预测等功能在农业专家在线网站上展示及有效利用;
5.利用流媒体视频点播、多媒体科教光盘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6.与相关单位合作,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形式为“三农”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二、主要做法
1.组建并发展专家队伍
2001年12月,我们向全校发布了“关于组建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专家队伍的公告”,在100多名报名教师中认真遴选,首批选出10个学科26名专家。2002年4月16日与专家签订了“农业专家在线工作协议”与“专家工作条例”,并发给每人一台工作机,并就系统平台的应用进行了培训。2002年5月,专家按工作条例要求,每周至少上网两次在自己负责的咨询栏目上针对农时发布科技信息并为农户解惑答疑,专家在线咨询服务就此开始了。
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学科覆盖不够全面,工作机少,各学科的专家未能细分;专家的网费难以解决,专家自身承担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没有相应的报酬及倾斜政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认真研究,2004年学校制定了《专家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从而稳定了专家队伍。截至2009年6月,专家系统的专家已发展为43位。
2.搭建网络平台,确定咨询服务栏目
2002年1月省里投入的硬件设备安装调试完毕,3月开始搭建“农业专家在线”网站系统平台;4月完成系统平台的测试并申请ICP许可证,以http://aeol.com.cn注册域名;6月末获ICP许可证,7月1日“农业专家在线(agricultural expert online)”在“黑龙江信息港”上正式链接运行。
网站的咨询栏目是按种植(大田作物: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养殖(动物类别:禽类、猪、牛、水产、经济动物、牧草、饲料营养与科学)、园艺(蔬菜、园林、花卉)、植保(植物病害、昆虫害虫防治)、工程水利(农业机械、液压技术、农产品加工、节水灌溉、智能农业)、农经法律、食品科学、世界农业分类的,加上多媒体点播,农大科技成果,春、夏、秋、冬四季通道,专题咨询,致富加油站,农业信息简报、节能日光温室绿色蔬菜专家系统、农业科技大院等栏目共计40余个咨询栏目,每个栏目都由该学科的专家负责信息提供和用户问题针对性解答。其提供信息服务的特色在于它所提供的是针对一个农户、一个问题的个性化服务。
3.加强对外合作,扩大服务内容与范围
尽管“农业专家在线”网站的运行,在解决农业信息落地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通过网络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也很便捷,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人口生产水平较低,乡村网络建设相对滞后,通过电脑上网得到信息咨询的不是很多,如何利用它们手头上的通讯工具尽可能多地得到农业专家的指导,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这样,我们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与哈尔滨兰蝶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电话语音咨询系统解决低端农民咨询难的问题;二是与哈尔滨网通公司“168语音电话”、“小灵通短信”、“电话Q吧”合作,扩大“农业专家在线”的服务范围和手段,使之形成立体的、综合的为“三农”服务的系统;三是与双鸭山三江农业信息服务中心、集贤县电视台合作,开展“三电一机”活动,在当地电视台开办了农业“信息直通车”栏目,每周一期,重播一周;在该节目中,我们除了提供网上信息外,还请相关专家录制了答疑节目片断;该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成为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成功范例。
三、服务效果
“农业专家在线”建立运行八年来,经过不断地改造建设,形成了在线与非在线网上答疑咨询个性化服务的特色。网站日登陆量与日浏览次数逐年上升(见下图),08年日登陆量与日浏览次数分别跃升至1.46万和17.6万次;用户来源较为广泛,来自省内、省外及国外的十余个国家或地区。该系统以其立体的、综合的咨询服务,已成为“黑龙江农业信息网”框架内的一个运行最好、最受关注、最受农民喜欢的节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一)使农民获得农业科技与市场供求信息,进而获得经济效益
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在生产中遇到问题,需要专家指导帮助时,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登录“农业专家在线”网站,或者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说明要问的问题,得到专家的针对性的解答与帮助,为农民提供了接受农业信息的渠道,使农民享受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以目前访问量17万次/天计算,若仅有1/10的访问为有效访问,即每天有1.7万次有效访问,每次有效访问物化为1元人民币计算,则每天可有1.7万元的效益,每年可有约620万元的效益。随着浏览量的持续增加,信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比率则增加,其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更为可观。
(二)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
通过“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各栏目提供的科技信息、生产管理知识、病害防治知识、国家政策、农业经济及法律常识以及专家给出的各类问题的答案,提高了上网浏览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与素质。
(三)改变传统的支农方式
我校以往的“科技支农”、“科普之冬”将派出千余名师生分赴全省各市县乡镇咨询服务。此种形式尽管收效很大,很受农民欢迎,但毕竟人力物力消耗较大。有了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之后,可以充分利用其超越时空限制、快捷、交互的特点,创造一个“网上科普之冬”。通过网络为农户解惑答疑、指导生产,而不必事事都到田间地头,为科技支农增加了新的途径,有效减轻了农业科技工作的强度,节约人力、物力,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不仅仅局限在寒暑假期间,可以随时随地实现。
四、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建立运行八年以来,虽然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与浙江、吉林、四川相比发展的相对缓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目前,农民具备上网条件的极少,仅仅采用网络服务一种形式有其局限性,应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再下些功夫,在“三电合一”方面,探讨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2.从“农业专家在线”广泛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及发展来看,光依靠东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作为人力支撑是不够的,应将省内其他的农业科研技术部门的专家吸收到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来,共同做农民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这样既可解决现有专家人数不足、学科门类不全的问题,又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目前,专家咨询系统由大学独立支撑,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就限制了该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应探讨与企业合作,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机制解决这些问题。
五、下一步工作与发展的打算及建议
1.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农业专家在线咨询结合起来
由校团委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该小分队成员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在专家的指导下,利用寒暑假或课间休息时间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通过“农业专家在线”网站或电话与专家联络,随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将专家在线的联络方式告知农民,使其直接咨询以获得答案。同时组织学生将近两年学生实践活动的笔记、问卷等材料归类、总结,归纳出若干个常见的或疑难问题,作出答案,并将专家在线几年积累的为农民解惑答疑的材料补充进去,以问答的形式共同编辑成若干个“专家回答你”的农业科技手册,分发给农民。通过这些活动,既可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也可促进农业专家在线信息咨询服务的深入。
2.扩大对外合作,促进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的发展
与省内各区县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合作,为他们提供信息源及科技支撑,通过他们的网络与渠道,将农业科技和信息咨询服务传送到农民手中;以“三江农业信息服务中心、集贤县电视台合作”模式为范例,向其他地区推广,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与省内有关信息与媒体部门合作,利用其网络覆盖面广、信号好、畅通快捷的优势,将农业专家信息咨询服务推广下去,探讨与企业合作,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求其持续发展。
建议:一是加强省、市、区、县、乡镇各级领导的主导作用,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意识,由政府主导将各级农业信息网络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个例而分,共性而合,资源共享。二是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将原有的硬件支持改为软件研究和信息网络运营、信息员培训及应用市场培育上,使信息服务网络真正进村入户,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获得科技信息带来的实惠。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