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理清工作思路
时间:2009-10-22 15:29:5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山人

  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成立于1990年,2004年9月经省编委批准重新合并组建,县级建制,现有人员41名,内设科室7个。近年来,在部信息中心的关怀和支持下,在甘肃省农牧厅的直接领导下,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围绕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任务,在网站建设、信息分析、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工作与成效

  (一)以甘肃农业信息网为重点,农业特色网站为补充,着力加强省、市、县三级农业网站建设

  1.“甘肃农业信息网”发展迅速

  由我中心承办的甘肃农业信息网是甘肃省农业门户网站。自2004年10月开通以来,我们立足新形势下“三农”工作对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精做优网站,着力服务“三农”。通过优化栏目设计,增加信息数量,狠抓信息质量等措施,网站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8月,共开设45个一级栏目,110个二级栏目,96个三级栏目,累计发布信息100余万条,网站总访问量超过5000万次,日均访问量突破6万次。2006至2008年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2.全国信息联播及全省信息联播成绩喜人

  自2005年开通“全国信息联播”以来,我们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部信息中心“采编要点”为指针,坚持“博览精选、突出重点、加强审核”的原则,不断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全国信息联播”工作成效凸现。2005年获得部信息中心“全国信息联播”银奖;2006获得“全国信息联播”优秀组织奖;2007、2008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信息联播”最佳组织奖;8人(次)获得“优秀信息员”和“优秀技术员”称号。

  2007年2月,我们在西部地区率先开通了自主开发的“全省信息联播”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加强组织管理,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等措施,不仅丰富了甘肃农业信息网各栏目的内容,而且为“全国信息联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库。目前,全省14个市(州)全部开通信息联播,80个县(区)每天上报信息,累计上报信息数量达5万余条。

  3.农业特色网站逐步发展

  我省马铃薯、啤酒大麦、苹果、小杂粮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国内前列。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宣传力度,我们统一规划并具体指导相关市县已经建成“金张掖种业信息网”、“平凉红牛网”、“中国马铃薯信息网”、“玉门啤酒原料信息网”、“武山蔬菜信息网”、“绿色小杂粮网”等6家特色网站,“陇南特色农产品网”等其他4家特色网站正在陆续建设之中。

  4.“甘肃新农村网”运行良好

  “甘肃新农村网”由甘肃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承办,2008年12月17日正式开通。在网站运行中,我们配合省委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网站栏目进行了优化调整;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网站维护方案;编印了网站维护指南,确保了网站高效运行。目前,“甘肃新农村网”累计上传信息1万多条,日均更新信息量超过110条,总访问量超过150万次,日均访问量突破6000次。

  (二)在全省范围开通运行“12316三农”服务热线,全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我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在省委副书记刘伟平的关怀下,在省农牧厅、省广电局、省通信局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于2008年4月1日正式开通。

  1.合作部门分工负责,精诚协作

  省农牧厅牵头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实施“12316三农”服务热线。省农牧厅在深入调研和考察学习的基础上,成立了甘肃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办公室,负责“12316三农”服务热线运行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了《甘肃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设方案》。从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农业政策等12个方面,遴选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省级坐席专家团队,聘请了10名省内知名专家担任热线专家组顾问。制定热线宣传提纲,印制100万份热线宣传册页,通过农牧系统分发全省农民。制定省级坐席专家管理办法,明确坐席专家工作职责。

  省广电局积极组织新闻单位开展热线宣传和热线广播直播相关工作。省广电局组织省广电总台广播新闻中心、电视新闻中心等媒体制作专题节目,并在相关栏目播出。省广电总台负责制作热线公益广告、宣传字幕,在省台各频道滚动播出。同时要求各市(州)广电局安排制作播出公益广告,进行深度宣传。省广电总台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和农村广播“乡村之音”并机开通每天40分钟热线直播节目。

  省通信管理局协调各运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资费优惠政策。各运营企业对在省内拨打“12316”号码均按市话收费。移动、联通公司还向网内用户发送短信宣传热线。中国电信甘肃公司在“号码百事通”平台的基础上,投资320余万元建成热线“呼叫中心”,设有30个专家坐席和话务员接转电话工作台、1个专家直播室,配备必要设备,开发相应软件并适时对系统进行必要升级,主动承担系统运行及相关费用。

  2.热线服务形式多样

  我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在兰州市电信公司设立“呼叫中心”,全省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在当地可直接拨打“12316”。省级“呼叫中心”安排话务员24小时值守,接转农民的热线电话。热线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有:

  (1)专家电话解答

  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5时选派7—8名不同专业专家在“呼叫中心”坐席,接听农民打进的热线,当场解答农民的问题,其他专家在场外接听“呼叫中心”转出的电话。对不能在电话中当时解决的问题,通过咨询相关部门或专家会商后专门予以回复。

  (2)现场实地指导

  对涉及种养技术、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复杂疑难问题,靠农民电话中描述不清楚,坐席专家无法作出准确判断,就采取派专家出现场,到田间地头实地解决问题。

  (3)电台广播直播

  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设广播“直播中心”,每天中午1点至1点40分,新闻综合广播和农村广播“乡村之音”并机直播农民打进电话和专家解答实况,扩大热线服务范围和影响。

  (4)解决农民诉求

  对农民反映的一些诉求问题,首先由政策专家进行耐心解释和解答。对惠农政策、土地承包等方面的问题,省农牧厅通过派人核查、交办、转办等方式解决。对热线反映的一些重大问题、共性问题,以“送阅件”、“情况反映”等形式呈省领导参阅。

  3.我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成效突出

  截止今年6月底,农民累计打进“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电话7万个,专家通过热线有效解答各类问题超过6万个,平均每天150个;收到农民通过手机发来短信咨询“三农”问题的3000多条;制作广播直播节目455期;累计安排专家坐席2358人次,组织省级专家出现场38次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2730多条;编发“12316”《送阅件》16期、《工作动态》37期

  (三)以实施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等农业信息化项目为契机,切实推进我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2006年,甘肃省政府启动实施“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2006-2010年)建成省、县、村三级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截止目前,已建成1个省级信息发布平台,70个县级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2241个村级信息服务点。累计编制信息导报1486期,分发1547万份,服务农户82万户,受益农民超过395万人。

  2.“三电合一”项目进展顺利

  截止2008年底,农业部先后在我省的酒泉市、张掖市、白银区、徽县等市县立项实施“三电合一”工程,并在榆中等县(区)作为基建项目实施“三电合一”工程。在项目区分别构建了集电话语音服务、电脑网络服务和电视节目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三电合一”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具有采集处理发布农业相关信息,数据交换、咨询服务、统计分析、录音记录和语音自动合成等功能。在当地电视台设置固定的农业栏目,每周定期播出。该项目是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是政府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实施该项目,增强了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提高了信息服务质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9年,我们又组织申报了甘肃省级及兰州、平凉、庆阳3市“三电合一”农业信息入户项目。

  3.村镇信息化示范项目顺利实施

  由国家科技部立项,宁夏农科院牵头,云南、四川、甘肃等6省共同承担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户联’技术产品与应用—甘肃村镇数字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我们依托金塔县日光温室、肉羊等主导产业,完成了体系建设、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等内容,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二、体会与认识

  (一)把握机遇,强化基础,完善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对农业信息化高度重视和农民对农业信息化的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们抢抓机遇,争取并实施了“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三电合一”等惠农项目,依托项目推动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省14个市(州)农业部门中有11个设有信息(网络)中心和相关信息工作机构,70个县(区)成立了农业信息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55名,发展农村信息员近6000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甘肃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龙头,市县信息网络为纽带,乡村信息服务站为网点,多系统宽领域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二)提高认识,创新模式,强化服务

  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我们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与电信、移动等企业合作,整合资源优势,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我们在与甘肃电信合作运行“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同时,今年又组织召开了甘肃省农牧厅与甘肃移动公司合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视频会议及协议签字仪式。我们将先行选择5-7个不同类型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区),经过3-5年的协同努力,使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更加完善,乡(镇)及省级以上重点批发市场设有信息服务站,70%的行政村设有信息服务点,初步建立基层信息服务机构的长效运行机制,增强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和效果。

  (三)转变思路,适应形势,深化分析

  我中心成立初期,重点开展网站建设、信息采集、网络基础建设和厅机关局域网的维护等工作。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农民群众,我们先后创办了《农业信息参考》、《农业信息快报》、《农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等内部信息刊物。由于传递信息快,通报情况实,分析问题准,曾多次得到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同时与厅市场信息处合作开展农产品产销形势分析,建立信息采集监测点,组建信息采集分析体系,开发信息采集分析系统等工作。有效促进了我省农业稳定生产、农产品顺畅销售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思路与方向

  今后,我们将根据农业部和省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在“12316”热线、信息分析、信息化工程建设、开展对外合作等方面力争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一)着力提升“三农”服务热线功效

  进一步改造升级“12316”热线呼叫中心平台系统的功能,完善现有热线广播直播系统,筹建热线电视直播工作系统,扩大热线影响和服务效果,并与地方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合作,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服务。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将热线信息进行二次发布,逐步探索形成多种媒体协同配合的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各级、各部门互联互动、互为补充,形成统一品牌效应,提高“12316”热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不断深化信息分析工作

  我们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的品种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变化等热点问题,进一步编发好《农业信息参考》、《农业信息快报》、《农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农产品产销形势分析》。同时,在充分发挥利用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注重实地调研,对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价格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指导。

  (三)认真落实信息化工程建设

  继续组织实施好全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建成“省—县—村”三级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进一步做好“金农”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省农牧厅和省粮食局分别建设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和粮食购销调存数据中心,计划在全省建立56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22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培训农村信息员4000人,建设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系统,增强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源调配、市场监管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四)切实加强对外合作

  今后,我们将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部门合作”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移动、联通等企业务实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整合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移动、联通等企业的网络优势、信息化产品开发优势和农牧系统专家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病虫害预报、农业防灾减灾等急需实用的信息服务,我们将加强宣传力度,夯实合作基础,做好示范推广,优化服务结构,创新服务模式。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