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金农工程 -> 各抒己见
“农信通”助力内蒙古农业农村信息服务
时间:2009-10-22 15:29:5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过客

  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农牧业取得迅猛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逐渐重视,农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频繁。那么农牧业主管部门怎么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管能力,农牧业主管部门怎样实现对农牧业生产、流通、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指导和服务,怎样获得农牧业市场及流通的基本信息,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依赖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这个方法的抓手就是农业的信息化。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来创新工作模式,助推和保障农牧业的有序、快速发展。

  截至2009年7月,内蒙古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63.9%,而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82%。内蒙古地区手机用户的普及远远高于互联网,内蒙古农牧业厅经过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确定了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这条传播渠道,围绕不同的应用和服务群体,开发了多个手机短信的信息采集和服务系统,提高了农牧业主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强了农牧业主管部门的指挥调度能力,拓展了获取基层的真实市场流通信息渠道,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一、内蒙古“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

  (一)“农信通”发展现状良好

  2008年3月,自治区农牧业厅与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合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将各类致富信息传递到农牧区千家万户,初步提高了农牧业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借助行政力量推广,由中国移动“农信通”信息服务商内蒙古海芯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承办具体业务,充分调动全区农牧业系统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农牧民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将信息手段真正作为农牧业生产发展新的生产力进行开发。截止目前,该系统服务进展顺利,全区定制“农信通”用户已有65万户,累计发送农牧业信息12000多万条。农牧业厅现有专家团队覆盖12个盟市农牧业局、农牧业厅相关职能处室、厅属二级单位共30多个单位,近百人。

  (二)“农信通”业务框架调整逐渐完善

  经过四次业务调整,依据全区主导产业构架,精细划分每个旗县的主导产业构架及特色农牧业作物,实行“3 2模式”,确定下来每个旗县3种主导产业 2类当地特色作物作为信息服务重点对象。经过调研得知,从事以上主导产业构架及特色农牧业作物生产活动的农牧民占其总数90%以上。据此推导出“农信通”服务业务构架表,按照产前、产中、产后信息需求提供服务,所发布的信息力争具有鲜明的地域、行业、农时特性。

  (三)“农信通”系统运行具有良好动力机制

  首先是制度机制。农牧业厅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信通”手机短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做好“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内农牧市发[2009]96号)等文件,建立“农信通”业务的管理机制,对专家提供信息通过质量评价,进行表彰奖励。其次是工作需求。农业主管部门、农业专家服务的对象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支农惠农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要及时传递下去,传统模式存在时限长、覆盖面窄等问题,那么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达,使得专家工作效率倍增。最后是利益机制。定制“农信通”用户每部手机要支付信息服务费2元/月。内蒙古海芯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将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用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支付给专家信息采集费。每个专家提供的信息将根据质量评价,得到一定信息采集费。据初步反映,政府部门收到了工作实效,农牧民得到了实惠,企业获得了效益,有关各方反映良好。

  (四)“农信通”发展现状及应用案例

  “农信通”运行一年多来,用户基本稳定在60万户以上,2009年1-5月平均用户占农业人口的3.93%,各盟市发展不均衡(其中乌海农业人口比重较低),用户数占农业人口比重从1.87-6.75%,其中乌兰察布市最低,鄂尔多斯最高。有较大发展空间,如使用户数占到农业人口的10%,用户数将达到144万,将能更好的辐射带动其他农牧民,解决信息闭塞问题。

  巴彦淖尔市2008年3月份以来,通过“农信通”为农户提供番茄的种植技术、疫病防治和收购价格等信息,使得2008年番茄获得丰产并且收购价较上年提高20%,农户每亩可获纯收入达2600元,按全市44万亩番茄种植面积计算,通过“农信通”信息可带来的直接收入达四千万元。

  二、启动了“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

  2009年4月,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和中国移动内蒙古分公司共同启动“农信通”三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能充分发挥“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高效、便捷、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优势,解决农牧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一)“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介绍

  “农信通”原有专家团队主要集中在自治区和盟市两级,信息还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惠农政策传达不到位和科技推广不普及等问题,为更好的实现农牧业主管部门对农牧民生产的有效指导与服务,2009年4月,内蒙古农牧业厅同中国移动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联合启动了“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

图1“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工作模式

  该系统服务方式,是由基层农业专家将所要指导、提醒、告知的三农信息通过手机免费打到自治区呼叫中心(1255066),再由呼叫中心以短信形式实时群发到所指导地区定制“农信通”业务的农牧民手机上。同时,农牧民也能以短信的方式,通过“农信通”平台向基层农业专家提出各类问题,实现双向沟通。基层农业专家包括旗县农牧业局相关站所业务骨干、乡镇农技人员,行政村和专业协会主要负责人等。具体工作模式如图1。

  (二)“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建设背景

  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东西跨度2400多公里,南北相距1700多公里,农村牧区相对分散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层农技人员匮乏,存在惠农惠牧政策传达滞后,农牧业科技推广覆盖面窄等问题。

  当前惠农政策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召开会议和下发文件,层节多,时限长,且覆盖面窄,存在死角。由于信息不畅使得惠农政策无法及时有效的传播,造成新的党群、干群的矛盾。如2008年部分旗县农田遭受雹灾,旗县政府发布了农田定损和保险赔付相关事宜,由于信息不畅,使得部分农民不知情,错过了定损期限,无法得到赔付,惠农政策变成矛盾焦点;又如:在农业科技培训中(如病虫害的测报、灾害天气预测、动物防疫、区域性强农牧业相关技术推广),传统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现场培训、印发小册子、发送光盘、科技下乡、进村入户等方式,这些方式存在覆盖面不全和不及时等问题。

  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大量的惠农政策,同时也加大了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但如何使其真正的进村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一个普适性媒介。近年来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目前全区农村牧区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占有率达到75-80%,可以成为传递惠农政策和农牧业科技入户进村入户的有效载体。

  2009年3月9日—4月21日,农牧业厅信息中心组织人员先后到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等4市7个旗县的农牧业主管部门进行了调研,向基层农技人员了解情况,并走访了8乡镇9个村的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牧民,通过调研了解到,基层群众认为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农牧民也热切期盼,旗县级农牧业主管部门需求迫切,工作积极性很高。

  因此,依托手机短信建立“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时机成熟、方法可行,是建立政府和农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为信息化服务“三农”注入新的活力。

  (三)“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工作流程

  开通农信通服务热线,已注册的基层农业专家通过移动手机拨打免费热线,工作人员将信息记录核实并发布给所针对的“农信通”用户。

  同时农信通用户可以将疑难问题以短信形式发给“农信通”系统,系统自动转发给所在地区相关基层农业专家进行解答。具体模式如下:

  其中专家拨打农信通服务热线要经过身份确认、信息录入、发送群体确认、信息审核和最终发送等几个过程,具体流程如下:

  (四)“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建设进度4月28日由内蒙古农牧业厅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蒙古有限公司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内农牧市发[2009]96号)文件,部署了“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建设工作。

  截止7月底,调试开通了“农信通”服务热线,并组织了座席人员的业务培训;确定的首批试点包括七个盟市18个旗县63个乡镇,现各地已完成工作部署并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已上报农牧业厅信息中心;试点地区基层专家确定和农户手机号已上报,现已上报的基层农业专家数达到990多人,农民手机号为2万人余个,试点地区农民手机号还在进一步征集之中。

  三、内蒙古农牧业厅移动办公平台

  2007年内蒙古农牧业厅启用了移动政务辅助办公系统(手机),该系统是是实现移动办公、移动政务的前奏和铺垫。农牧业厅先后组织系统内部人员的两次业务培训。将重要通知、重大事故的响应、紧急狐疑通知等通过移动办公平台将信息发送到相关人员,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增强了农牧业主管部门的指挥调度能力。现农牧业系统使用人数为435人,通讯录涵盖各级系统工作人员1280人,涉及到12个盟市101个旗县相关的农牧业行政管理部门。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内蒙古农牧业厅系统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和办公效率,有效节约办公费用,方便部门之间、对口单位之间开展业务工作。

  四、手机短信供求信息发布系统

  为有效的解决农产品供销有效对接,针对内蒙古地区广大农村上网不便的情况,农牧业厅信息中心同中国移动内蒙古分公司合作开发了手机短信供求信息发布系统,用户可以用移动手机编辑买卖农产品信息,发到106573010211,该信息通过审核后将发布到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上。发送方法为:

  供应信息:发送到:106573010211发送内容:sj#1#内容

  求购信息:发送到:106573010211发送内容:sj#2#内容

  五、内蒙古农畜产品价格信息手机采集系统

  内蒙古农牧业厅信息中心从2009年开始开展内蒙古主要农畜产品及农资产品市场分析工作,为广泛采集全区各地主要农畜产品市场价格,更好的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开发了手机短信价格报送系统。选择确定价格采集点信息员(村干部、乡里负责农业干部或有意愿从事相关工作的农牧民),每周进行一次价格信息的报送。内蒙古农牧业厅信息中心将每月分析好的全区各地信息反馈给价格信息的提供人员,实现市场价格信息的交互共享。

  报送方法:

  将价格信息编辑成短信发送到106573010211即可。

  发送格式为:cj#类型#名称#价格,如:cj#水果#苹果#3元/斤。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