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业信息网”是由天津市农业局主办,天津市农业信息中心、有关专业技术单位和各区县农(林)业局共同承办,集农业信息、科技咨询、远程教育、市场供求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较大型的农业综合性网站。
1998年下半年,市农业局实施了农业信息网建设工程,直接进入互联网成为当时市里为数不多的局,并于1999年4月15日正式开通了“天津农业信息网”。
十年来,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网站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市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广泛好评,推动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先进行列。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充实完善
我局先后完成了互联网、农业部卫星网、市政府电子政务专网三个网络的接入,并不断完善内部局域网,互联网传输线路也由最初的128K DDN专线逐步提升为目前的百兆光纤。10年来,网管中心逐步更新必要的网络设备,目前拥有11台IBM机架式服务器,并配备了卫星网和电子政务专网的专用设备,能满足当前各种网络服务的需要,为市农机局等有关农口单位、区县有关单位和涉农企业提供域名解析、网站制作、虚拟主机、FTP上传、友情链接等服务和相关技术支持。
购置了防火墙、UPS不间断电源等设备及网络版杀毒软件,卫星天线、机房设备安装了雷电防护设备,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保证24小时连续运转,为更好的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坚强的支持和保障。
二、形成了以“天津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集群
“天津农业信息网”于1999年初正式开通至今,经过数次改版,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栏目设置更为合理。网站的主要栏目从最初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61个,逐步建立了8个专业网站、开设了12个专题专栏。
2004年6月“天津农业信息网”用先进的网站群技术进行升级,网站信息实现了数据库管理,先后完成了12个区县农业网站以及“无公害蔬菜网”、“天津植保信息网”等专业网站,实现了信息共享、动态更新,形成了以“天津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综合性农业门户集群网站新局面,有效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了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2007年12月1日,我们再次对网站进行改版,重点提高网站的互动性和服务功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领导信箱、农资产品网上投诉、专家在线咨询、农业论坛等栏目。
三、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
(一)开展金农工程建设
“金农”工程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十二金”工程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电子政务工程,天津市“金农”工程项目是国家“金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发改高技〔2005〕2405号)和《关于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初步设计工作的通知》(农办市〔2006〕7号)文件的有关要求,我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完成《“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天津市建设部分)》的编制工作,经农业部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已报送市发改委。
为做好项目建设工作,我们于2006年7月成立了天津市“金农”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设在天津市农业局市场信息处),成员包括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畜牧局、市农机局、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市饲料工业办公室等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项目建设的协调和具体工作。
(二)推进网上办公应用
为切实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许可工作,在市信息化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开发了农业网上办公系统,组织15个有关对外办理审核、审批工作的处站,先后将48个事项放到网上办理,其中9个为行政许可事项。系统投入使用后简化了申报审批程序,方便单位、个人办理各类审批申报,同时也节约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社会的好评。
(三)建设卫星通讯系统
2002年底,我市建成了农业部卫星通讯系统天津站,实现我市与农业部和各省市农业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信息共享、视频会议、卫星电话、卫星邮件等功能。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我们按照农业部有关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了双向卫星视频会议室建设。目前已成功地完成了农业部召开的卫星视频会议转播58次,其中3次为双向视频会议。
2008年,有市农委、市财政的支持下,我局完成了天津市农业卫星通信系统同城联网建设项目,我市农机局、水产局、畜牧局、农场管理局和农委乡镇企业局等5个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地面链路与市农业局卫星网络实现同城联网,从而接入农业部卫星网。
四、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
免费为我市梦得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绿鑫果蔬公司、康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农业企业提供域名解析、网站制作、虚拟主机、FTP上传、友情链接等服务,并开设了供求信息、价格行情、招商引资、涉农企业、网上商城等栏目,为涉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发布系统,每日采集发布全市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的价格信息,价格采集的范围达到319种农产品。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情况,编制天津市农产品批发价格分析简报。
同时,还通过推广应用“一站通”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组织我市涉农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网上展厅,促进农产品营销促销。
五、拓展农业信息服务手段
建立了市级“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全部12个区县“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创办了《农民致富信息》刊物电子版。初步形成了“三电一刊”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2007年,开通了天津市“12316”农业服务热线,语音数据库信息超过15万条,建立了农技、种子、蔬菜、植保4个专业语音系统,成立了由22名不同专业农业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每天8:30—21:30由话务员根据农民提出的问题,直接转接到相关专家的手机上。
六、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借助网站建设的推动,我局有关单位还积极申报农业信息化项目,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先后开发了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包括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植保专家系统、蔬菜专家系统等10个农业专家系统),建立了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9个专业数据库系统。
其中一些项目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如《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于2003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农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04年天津市经济信息系统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植物保护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获得2004年天津市经济信息系统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天津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被市政府信息化办评为《“十五”期间天津市信息化优秀项目》。通过这些信息技术应用,改进了农业信息服务手段,体现了信息化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七、农业信息服务效益逐步显现
“天津农业信息网”访问量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110万人次。在我市出现了许多通过接受农业信息服务,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典型,如宝坻区大钟庄镇们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并吸引了甘肃和黑龙江等地客商大量订购天鹰椒。西青区通过网上发布沙窝萝卜供求信息吸引不上外地客户定货购买,并通过掌握的信息引进“中华寿桃”新品种和推广种植技术,经济效益比种菜高出好几倍。在我市各区县都有通过信息服务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的典型,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