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坦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的街巷、独具文化底蕴的墙壁、新颖的二层别墅…… 绿树、鲜花、古院,太阳能路灯、数字影院、宽带上网…… 这就是今天的京郊农村,这就是今日北京郊区的村容村貌。 财政倾斜,奠定整治基础 从2006年开始,党的新农村政策很快传遍了京郊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年,北京市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首度超过城镇,拉开了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序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京郊农民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自己美好家园和新生活的建设。产业、生态、环境、人文独具特色的符合新农村基本特征的乡村比比皆是。截至2008年底,密云县、延庆县获得了“国家生态县”命名,密云县同时被环境保护部确定为全国6个生态文明试点地区之一;怀柔、朝阳、海淀、大兴、门头沟、平谷等6个区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命名;累计创建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97个,其中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3个,北京郊区文明生态村719个。这些就是京郊开展环境整治取得的硕果。 在谈到北京市农村环境整治时,北京市新农办副主任高华介绍说,北京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利用3年的时间,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农村环境整治,仅市区两级投入的资金就高达十几亿元。全市3900多个村庄按照“干净、整洁、路畅、村绿、建制”的标准,通过清洁厕所、治理垃圾、治理乱堆乱放、硬化道路、绿化村庄等措施,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形成了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农村环境。 回顾北京郊区的环境整治与环境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7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1998年,主要是治脏治乱,净化环境,大搞环境卫生,清运积存垃圾,治理“白色污染”。第二阶段是1999年-2000年,主要是实施“五个一”建设(一项制度、一个主管领导、一个保洁员、一辆保洁车、一个垃圾填埋场),狠抓拆违拆旧、绿化美化,使郊区农村环境建设走上制度化的轨道。第三阶段是2001年-2003年,以全面提高郊区环境建设水平为目标,实施“进京第一印象”工程、“黄土不露天工程”和“垃圾不露天工程”,全市农村环境基本实现了“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第四阶段是2004年,主要是实施卫星城和中心镇环境建设“精品工程”、村镇环境建设“五化工程”、重点整治建设项目“优质工程”、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工程”、大气污染“防治控制工程”、“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等6项工程。第五阶段是从2003年开始,实施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活动。第六阶段是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开展了迎奥运三年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共投入资金19.28亿元。第七阶段是奥运会后,农村环境建设开始从整治向建设转变,主要是以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三起来”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为抓手,以长效管护机制为重点,狠抓农村环境建设,使农村环境水平进一步提高。 突破难点,改变村容村貌 环境整治工作,改变村容村貌是基础。顺义区牛栏山镇前晏子村按照“干净、整洁、路畅、林绿、建制”标准,坚持高起点规划,从2006年至今累计投资238万元,硬化路面、修砌路边花墙和排水沟、治理了坑塘;建成健身广场、文化墙、精神文明宣传栏;安装太阳能路灯、村内新增绿化面积;村内设市民文明学校、图书阅览室、党团活动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场所,营造了绿色宜居、清新优雅的生产生活环境。几年来,晏子村先后荣获了“首都文明村”、“北京市卫生村”、“区级文明富裕村”、“区级环境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在顺义区,像晏子村这样有着众多头衔和荣誉的乡村有许多。顺义区副区长赵贵恒告诉记者,顺义区坚持“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工作理念,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基本达到了街面路面干净整洁,绿化美化风格各异,环境亮点特色明显,道路景观绿色生态。镇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出全国文明镇2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镇2个,全国环境优美镇3个,京郊环境优美镇10个,京郊文明生态村34个。 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是难点。加快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必然要突破这个难点。通州区于家务乡的仇庄村实行垃圾密闭化管理。村里为每户村民购置垃圾箱,并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保洁队配有两辆垃圾运输车,上门为村民运垃圾,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顺义区从2007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垃圾规范化管理,完成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集中治理非正规垃圾填埋点,有效遏制了垃圾乱倒现象。全面推行环卫中心加专业公司的村庄保洁管理模式,确保卫生干净整洁。据了解,从2006年至今,北京市共建立了约有4万余人的专职保洁队伍,“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已经在全市郊区得到广泛应用。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今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与市商务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北京市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了2009年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安排了1.18亿元农村垃圾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和1.7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下一步将加大推广力度,力争使全市50%的乡镇在今年都能实行垃圾户分类工作。 资源循环,推进节能环保 让农村资源循环起来,推进节能环保,一直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环境整治新的内容。位于怀柔区渤海镇的庄户村坐落于响水湖畔。随着响水湖景区的兴建和开发,庄户村抓住时机,搞起了民俗旅游接待。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开始盖新房、修旧宅,扩大接待能力。而在这个时期,制造出许多的生活和建筑垃圾,响水湖的水质开始受到影响,庄户村面临着发展旅游和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但这难不倒庄户村,这个会利用资源的村庄同样懂得保护。在专家的建议下,村里依山傍水建立4座污水处理厂,确保村民用水实现100%无害化处理,而村口的绿地用上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同时,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引进,节省了用柴,减少了树木砍伐和烧柴冒出的浓烟,节约能源、提倡环保理念在这个小村庄得到全面的演绎。 环境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也使京郊经济发展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提倡节能、环保,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乡村如何发展、怎样去发展摆在了北京人的面前。应当说,向生态要效益是一条好思路。几十年来,房山区霞云岭乡四马台村的煤炭产业一直是村里的最大产业,挖煤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在关闭煤矿政策出台以后,靠资源性产业吃饭的四马台村如何找出路?村里利用煤矿收入统一动员村民种仁用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短短几年的时间,村民靠种植仁用杏实现了增收。煤矿关了,种树多了,环境也美了。这个时候,村里把目光瞄向了村内的白草畔风景区,发展生态游和民俗旅游。村里投资1700多万元完成了108国道到景区的水泥路硬化、亮化,又投入1.5亿元给家家户户盖起了两层的“小别墅”,全村农民全部搬进了新民居。如今,四马台村彻底摆脱了挖煤卖煤的生活,走上了发展生态环保旅游产业的道路。房山区副区长吴会杰说,房山区采取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环境整治,发展了民俗旅游业,今年1-5月份,全区累计接待游客95.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044.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3.8%。 2009年,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第四个年头,也是建国60周年大庆之年。6月25日,北京市启动了北京郊区环境百日综合整治活动。13个有关区县将对乡镇和村庄环境进行全面治理,高速公路、铁路、主要道路两侧、河道两岸特别是旅游景点周边村、民俗旅游村将作为重点区域强化整治。3900多个村庄将同时从清运积存垃圾、治理乱堆乱放、拆除乱搭乱建、治理污水溢流、清洗乱写乱画、完善卫生保洁设施、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健全管理制度等重点内容入手,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坚决遏制反弹,彻底消灭脏乱现象和卫生死角,做到“六无三落实”,即:无垃圾乱倒、无乱堆乱放、无私搭乱建、无卫生死角、无污水溢流、无乱写乱画,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责任落实、监管制度落实,最终实现“路净、村净、庭院净,山美、水美、田园美”的目标。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
中国农资供销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中国农资供销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7
nzgx.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邮箱:zgnzgxw@163.com 联系电话:010-56021281 18610056221 18612925535
业务:

客服: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