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村社风采
引导农民多读书读好书 辽宁凤城山乡喜闻读书声
时间:2009-10-29 17:15:5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王敏生
  辽宁省凤城市赛马镇东甸村的村民们平常有了空闲就愿去刘振洲老汉家里读书看报,因为他是村里的文化中心户,家里有政治、文化、农业科技等20多类3000多册图书和十余种报刊。这不,快到春播季节了,村民们又仨一群俩一伙地往刘老汉家跑,去他家的书架上“取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条就是乡风文明。凤城市委、市政府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通过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共建文明的方式,引导农民多读书,读好书,带动农民文明素质提高,农村社会风气好转,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读一本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为重。
凤城市“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共建文明”的活动,并不是简单地帮扶、指导,单纯地送钱、送物,他们还通过创建学习型村组活动,把书本和技术送到果园大棚里,变单纯说教为结合发展致富生产项目在田间地头上课,促进广大农民变别人引导学习为自己主动学习。
学习型村组就是以村、村民组为单位,由村干部和村民组长组织农民读一本书、学一门技能、找一条致富门路。创建学习型村组,重在有一个学习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以村组为单位,自评、互评、总评,开展社会公德评议,评选出一批优秀家庭美德户、文化中心户、村风文明户,并通过公开栏和宣传栏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为保证建学习型村组活动扎扎实实开展起来,凤城全市21个镇区都成立了农民文明学校、文化科技中心户、文体活动中心站。全市共建立镇级文化中心39个、村级文化室292个、文化中心户2069户。学习型村组创建活动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明“下乡”
凤城市创建学习型村组,还通过“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共建文明”的方式加以巩固。具体做法是,市直63个部门和单位与全市21个镇区确定共建关系和责任。每个镇区由一名市领导带领3个部门或单位共同帮扶,并在该镇区建设一个共建示范村,形成“一联三、三联一”责任制模式。具体工作是,科教文卫部门帮扶农民学文化,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政法部门帮扶农民学法律,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经济管理部门帮扶农民学技术,带动村组经济发展。为了保证通过这一活动向农村输送先进文化、科技和致富信息,输送民主法制意识,凤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对创建活动的工作目标、主要内容、方法步骤、活动要求、考核办法、奖惩措施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现在到凤城农村,时常能听到村干部们如数家珍般介绍市里哪个部门为村里建起了文化室,哪个技术员讲课农民愿意听。鸡冠山镇薛礼村党支部书记曾祥贵说,村民们忙碌了一天,晚间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村图书室。村图书室经常有市里来的老师上农业实用技术课,举办科技讲座。每到这时,图书室里挤满了人,大家伙都知道,要想栽好果树种好菜,就得读书学文化。
城乡共建活动把全市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真正延伸到了农村,把城市文明建设的做法、经验辐射到了农村。近两年来,市农经局筹资700多万元,举办科技培训班400多期,发放科技资料15万份,科学普及达20余万人次;市科协举办科普大集40余次,选派科技人员下乡进村举办技术培训班200多期。
树农村新风
凤城市农村大操大办之风一度严重,随礼送钱名目繁多,农民不堪重负。据估算,农村每年每户要为此支出三四千元。
凤城市创建学习型村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为主要内容的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组织农民学知识,学技术,提高文明素质,向农村陋习中最严重的痼疾“赶礼风”宣战。
要求农民做到的,党员干部必须首先做到。作为一项制度,凤城市委要求镇村党员干部必须从自身做起,树立文明婚丧观,抵制和制止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的不良习俗,谁出事,谁受罚。全市各镇区陆续制定方案,建立机制,广泛宣传,加强管理。爱阳镇开展以“四个反对,四个提倡”为主题的移风易俗、树立新风活动,从镇机关到村组都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公布实施了《党员丧事廉洁自律八项规定》。各镇区还把移风易俗活动同评选文明村、十星户和机关干部的年终奖金挂钩,并建立举报机制,制约大操大办风气的蔓延。
党员干部作表率,农民自然明事理,清是非。大梨树村有一个“红白理事会”,全体村民都是理事会的成员。“红白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把大政策细化成“小村规”,并制成小册子,是创建学习型村组的主要读本。并且将除陋习树新风与村民的福利待遇挂钩,与扶持村民发展生产的政策挂钩。现如今,大梨树村的村民都把劲头用在学习技术、发展生产上,文明节俭新风正在全村形成。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