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灵璧县供销社系统现有独立核算企业37个,其中:基层供销社21个,社属企业16个。2003年底,全县供销社系统总资产47288万元,总负债36110万元,资产负债率76%。 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31亿元,上缴国家税费200.4万元,实现工业产值4002万元,实现利润26.3万元。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四项改造”,围绕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提升运行质量;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全面推进社有企业和基层社的改革、改制;以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己任,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以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为突破,构筑供销社发展新平台;在坚持合作制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方式搞活基层社,大力推进开放办社,加快社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彻底转变联合社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三、改革的进展情况
2003年,灵璧县供销社按照先置换、再重组的思路,全力推进基层社和社有企业的改革。第一步,解决职工身份问题,即通过身份置换,解除职工同企业之间的长期依附关系,彻底改革企业用工制度,为企业创新体制和转换机制创造条件;第二步,解决企业体制问题,即通过企业资产、人员和债务的重新组合,改变目前供销社企业单一投资主体的现状,整合企业的经营资源和经营网络,实现企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第三步,积极筹集资金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保稳定、促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根据县政府提出的“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指示精神,先后对11户基层社和5户社属企业进行了改革改造,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发展势头较好,效果比较明显。一是调整了企业的产权结构。如土产公司通过吸纳职工股,成立了两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新成立的土产商贸有限公司和土产鞋城有限责任公司以租赁方式分别取得土产大楼一楼和二楼的经营权;土工布厂的全体干部职工置换身份后,以领取的补偿金为股本,组建了裕达土工合成材料有限公司,返租老厂的厂房和设备开展生产经营;渔沟供销社职工入股组建了“农兴有限责任公司”,从事农产品收购加工业务。目前这些企业的运转情况都比较好,从体制上遏制了亏损源头。二是盘活了企业的存量资产。县土产公司改造营业楼加盟苏果超市,渔沟、冯庙、尹集三个基层供销社利用工业品经营设施加盟惠客隆超市,尤集供销社职工住房改革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三是积极缴纳“两金”,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全系统已有30家企业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有效地促进了稳定工作;四是7家基层供销社主动与农业银行协商,落实银行债务,并为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五是多数职工置换身份后,通过竞争重新上岗,或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个人业主制企业,创办或领办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站等多种途径实现再就业。目前,全县供销社系统已有1593名职工置换了身份,占在职正式职工的60%以上;六是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三家基层社和二家直属企业依法申请实施破产,目前已正式纳入破产程序。
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县供销社经过认真研究,计划在全面清产核资、分类排队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生存和发展这个主题,按照择优扶持、择劣淘汰的原则,争取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对基层社和社有企业进行彻底改造。
1、减人减债。全员职工置换身份后,重新聘任上岗的员工控制在1200人左右;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债务包袱,确保在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等改革成本后,全系统保留不少于8000万元的净资产,为二次创业奠定物质基础。
2、整合资源。通过对全系统资源的全面整合,做强一批优势和特色企业。重点是恢复和重建棉花、农资、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五大网络,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创新体制。通过企业重组,把基层社改造为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把社有企业改造为公司制企业,优势企业由供销社控股或参股,劣势企业转为民营,从根本上消除亏损源。
4、转换机制。改制后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
5、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在抓好现有专业合作社规范的同时,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继续创办专业合作社,以村级综合服务站和庄稼医院为阵地,向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达到的目标
1、以改制后的棉麻公司为核心企业,对九顶、高楼、黄湾、渔沟四家轧花厂和县棉纺厂的资源进行整合,收购灵西、浍沟两家轧花厂的有效资产,组建棉业集团,以棉业集团为依托,通过参股方式,同基层社和棉农合作,在12 个重点产棉乡镇建立规范的棉花专业合作社,形成生产、收购、加工、纺织、榨油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建立有效地网络体系。
2、对县农资公司进行申请破产,然后组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建立配送中心,同农资生产商、经营商和基层社的农资经营网点合作,重建农资经营网络。
3、进一步推进县土产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加强同苏果超市的合作,把仓库改造为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同时利用苏果品牌,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和村建立连锁店和便民店。
4、对灵璧大酒店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职工和法人股,把酒店由县社独资企业改造为县社控股企业,通过股份置换取得的现金,用于酒店的再改造。
5、把烟花爆竹的业务从土产公司剥离出来,成立股份制的专营公司,加强市场管理,提高效益。
6、以县回收公司为基础,组建股份制的再生资源公司,同基层的收购站点合作,在重点乡镇建立回收网点,提高市场覆盖率;同市报废汽车拆解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报废汽车拆解业务,同双赢公司合作,开展拍卖业务。
7、以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深化基层社改革,对现有24个专业合作社进行整顿和规范,加强同龙头企业、同农民的资本联合,与市场对接,成为真正的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对现有的20所庄稼医院、80个村级综合服务站、抽本承包的工业品经营门点等销售终端网点,进行改造和整合。同龙头企业合作,引进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形成有效的销售网络。
8、按照社企分开、开放办社的思路,加快联合社改造步伐,结合企业改制,重点抓好三项大事。一是建立出资人制度,保障社有资产安全增值;二是组建棉花、再生资源、烟花爆竹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上争取主动;三是敞开大门,招商引资,吸纳社会上的合作组织加入联合社,吸纳民间资本改造社有企业,在县社建立农民经济人联合会,在基层建立农民经济人协会。
六、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具体指导改革方案的实施。
1、宣传发动,置换职工身份,从3月初至8月底。
2、对基层社进行分类排队,全面清产核资,争取在六月底前完成。
3、创新体制,通过企业重组,把基层社改造为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把社有企业改造为公司制企业,广泛吸纳职工入股、经营者参股,重新注册,力争2005年上半年完成。
4、整合资源,组建棉业集团,建立有效地网络体系,形成棉花产业化链条,争取在2004年底实现。
二○○四年二月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