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南雄市地处粤北山区,供销社从2001年开始在全系统推行“职工转身份、企业转体制”的改革,到2003年底,共置换职工身份1336人,占全部职工总数的98%;依托农资、食盐、烟花爆竹、废旧物资、汽修等优势业务,整合原8个社有企业资源,重组了5个由市社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政府定点屠宰的南雄市利民肉联厂,并实现了绝对控股;调整基层社布局,依托经济实力及区域带动能力较强的基层社组建了6个中心基层社。
通过改革,创新了社有企业和基层社的组织结构,市社与公司的关系不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中心基层社由市社直接管理,作为供销社开拓农村市场,开展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从而,整个系统形成了上有市社,中有龙头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下有经营网点(包括中心社,分社及其经营网点),全市一盘棋,上下步调一致,充满生机活力的全新的组织架构。
到2003年底,全市供销社共有控股企业6家,中心社6个,分社13个,专业合作社5个,固定资产(原值)1995万元,流动资产5198万元,负债4759万元,净资产2434万元;干部职工250人,经营服务网点300个(包括由供销社发证、由供销社供货网点)。2003年,全市统算实现商品销售6290万元,利润87.2万元,助农增收215万元。
二、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为农服务宗旨,通过“四项改造”,以现代流通方式重构经营服务网络,不断增强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实力和功能;通过助农增收,以新型的合作经济形式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开放办社,逐步把市供销社改造成向社会涉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充分发挥供销社作为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改革目标
以新组建的农资、种子、农副产品、烟花爆竹、果菜副食、汽车维修、生猪屠宰等7个市社控股企业和珠玑、乌迳、大塘、百顺、水口、雄州等6个中心基层社为依托,领办农资、甜玉米、生猪、蔬菜、板鸭等专业合作社,兴办有相当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市19个乡镇构筑起农资、种子、农副产品、烟花爆竹、废旧物资、食盐为骨干的上下贯通,覆盖城乡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并全面实现连锁经营。到2008年,兴办起各类专业合作社28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5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000亩,联系农户1万户以上,农副产品年收购额达8900万元,农副产品年加工产值达9700万元,初步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逐步把供销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供销社的生猪养殖屠宰、无公害蔬菜种植等企业成为我市发展“放心肉”、“放心菜”的龙头企业;甜玉米种植成为我市农业的一项新的产业。
四、具体措施和工作步骤
(一)以新组建的市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领办农资专业合作社,构筑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体系。按照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建立新型业态的要求,重构农资经营网络,改革农资商品分散经营,一买一卖的单一传统经营模式,实现规模采购,连锁配送,不断完善农资系列化服务,杜绝坑农害农的现象。加强经营网络建设,分3年在全市组建15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2004年40个,2005年80个,2006年30个)。由市农资公司牵头,联合6个中心基层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农业“三站”及其他农资销售大户,到2005年办起农资专业合作社19个,形成覆盖全市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实现除烟草专用肥外的农资市场占有份额达90%以上。
(二)组建水稻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在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经营水稻种子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于今年上半年筹资100万元组建华稻种子股份责任公司。该公司由市供销社控股,华农大参股,注册资金100万元,华农大负责按成本价提供种子,供销社负责组建销售网络,组织种子销售。以公司为龙头,联合基层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种子分销网络,并逐步向毗邻市、县扩张。到2005年,种子公司的直营店达160个,年销售种子40万斤以上。
(三)以新组建的万丰果菜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扩大板鸭养殖加工规模,兴办无公害蔬菜基地,助农增收。该公司在继续巩固发展食盐连锁经营的基础上,总结近二年来养殖、加工板鸭的经验,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创立品牌,拓宽销路。通过向农民提供种苗、防疫、饲料、技术指导,成鸭回收等服务,与养鸭农户共同组建板鸭养殖专业合作社。计划到2008年实现年加工板鸭10万只,联系养鸭农户500户。此外,积极创办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2003年已在澜河、邓坊、古市等3个乡镇种植香芋、椰菜140多亩,产品除供出口外,还供应附近的中小学校。目前,由于缺乏资金,影响了蔬菜基地的发展,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扶助,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产品除供应出口外,还供应本市机关、团体、学校、酒家及超市。到2008年,无公害生产基地达8000亩,产值4800万元,遍及我市各个乡镇,办起无公害蔬菜生产合作社3个,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要。
(四)创办甜玉米加工厂。我市甜玉米种植已经历了3年时间,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从2001年开始试种,到2003年发展到3000多亩,联系农户2000多户,并组建了邓坊、珠玑、水口、大塘、澜河等5个专业合作社,其中邓坊、珠玑甜玉米专业合作社还被列为全省、全国供销社系统示范专业社。为发展甜玉米生产,准备今年投资600万元在本市珠玑工业园兴办一间甜玉米深加工厂(包括其它农副产品),年加工能力达8000吨,产值2800万元。现已取得了政府在办厂方面的大力支持,一是由政府在珠玑工业园内无偿提供6000平方米土地给供销社作为办厂用地;二是投产后三年内免所得税,电价按工业园用电优惠0.1元/度,工业园内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无偿使用;三是办厂后,每收购1公斤甜玉米由政府按0.06元/公斤补贴给农民。资金问题拟通过争取上级社支持及社会集资等多途径解决。办好甜玉米加工厂,不仅能促进本市甜玉米生产的发展,还将带动毗邻市县农民种植甜玉米,使甜玉米生产成为韶关市一项新兴的产业。预计到2008年,甜玉米种植面积可达15000亩,深加工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并供应大城市超市。据市场调查分析,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五)以市利民肉联厂为龙头,发展养猪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肉联厂由市供销社控股,实行定点屠宰的有利条件,发动农民发展生猪养殖,并通过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优良种苗、养殖技术、猪病防治、生猪收购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领养殖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民养猪的同时,计划增加投入200万元,增设肉制品加工设备,从2004年起利用猪肉、牛肉加工具有南雄特色风味的腊肉、腊肠、腊猪肝、牛肉干等系列腊味品。计划到2005年,组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年出栏生猪20000头以上,屠宰厂日宰生猪300头以上,肉制品加工产值达800万元,除供应当地市场外,并向珠江三角洲等地供应生猪及肉制品。
(六)完善烟花爆竹连锁经营体系和废旧物资连锁回收体系。新组建的市万安日用杂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烟花爆竹专营公司。经过2年多来的努力,已形成万安公司为配送中心的,有6个代批点150个零售点的连锁经营网络。该公司在对全部经营网点实行“统一标志、统一字号、统一规范服务、统一配送”等方式加强管理,确保安全经营的同时,改进服务,扩大销售,争取再通过2年的努力,全市烟花爆竹连锁经营总额达500万元,占市场份额的98%以上。废旧物资也是该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要在对现有的40个废旧金属回收代购站加强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增设回收网点,扩大回收品种,巩固回收网络,并通过发展分购联销业务促进我市废旧物资回收业务有一个新的突破。
(七)广招人才,为综合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随着供销社新框架、新模式的逐步建立,发展已成为我市供销社的第一要务,而当前人才缺乏又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2004年起,要进一步拓宽用人渠道,多形式引进人才。凡是供销社综合改革需要,德才兼备,有志于供销社事业的社会能人,不论学历,不论资历,都要大胆引进。一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对企业和基层社所需人员,包括管理层面的人员和普通员工,全部实行公开招聘。特别要注意招聘转制“下岗”的原供销社善经营、懂管理的能人和有实力、有影响的农村经纪人;二是大胆借助“外脑”,通过向社会聘请兼职人员,解决发展养猪、甜玉米种植、蔬菜种植等专业合作社所需的兽医、农艺师等专业技术要求较强、工作任务阶段性明显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开放办社的形式,吸纳农村有实力的个体户加盟到供销社的连锁经营网络,解决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站及农村经营网点的经营人才。计划2004年招收1至3名大学生充实市社本部、同时聘请兼职农艺师、兽医师若干名。三是加强队伍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合作经济、市场经济、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
(八)招商引资,开放办社。通过大胆吸纳社会一切有利资源,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等企业法人、自然人的资金,改变供销社及控股企业目前经济规模弱小,资本结构单一的状况。今后供销社发展新的经营项目,一律不再独资经营。供销社发展项目所需的资金,通过招商引资、经营者持股、职工入股等方式解决,项目可以由供销社控股,也可以由投资商控股。2004年完成创办甜玉米加工厂的招商引资,2005年完成肉制品加工厂的招商引资,2006年完成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行业协会,争取在今年内由市社牵头组建起我市农资、废旧物资回收、无公害蔬菜、生猪、烟花爆竹等行业协会。
(九)建立健全新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市供销社严格实行社企分开。要通过新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使新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都能保障供销社作为出资人的权利。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当前重点是要建立起人员流动机制,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建立起经营者收入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坚持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使经营者的收入能发挥足够的激励作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有能力规避市场风险,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上级社的支持。供销社综合改革不仅是探索供销社实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路子,而且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1)市政府成立供销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办牵头,成立有市农业局、经贸局、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供销社、工商、税务等部门及各乡镇政府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促,为本改革方案提出的每一项、每一步改革工作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工作。
(2)供销社实施改革方案,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需要资金投入,要全面实现改革目标,单靠本社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在用地、税费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在资金方面提供扶持。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