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农村合作社 -> 经营管理
四川省达县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试点方案之十七)
时间:2004-05-26 00:00:00来源:作者:

       一、基本情况 
  达县位于四川省东北大巴山边缘,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63个乡(镇),人口125.8万人,是全国商品粮、生猪生产基地。 
  达县供销社有13个基层社、6个县公司、2个独立核算商办厂、1个县联社机关,资产总额18285万元。2000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系统按现代企业制度重组新企业17个,重组员工1180人,现有资产3000余万元,年购销额2.7亿元。近两年,供销社结合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先后带领农民组建了养鹅、养鸡、生猪、水果、花椒、苎麻、金银花、海椒等28个专业合作社、6个农产品专业协会、16个社区综合服务社、农村商品流通协会1个,共发展成员3068户,连接生产基地5.6万亩,带动农户4.3万户,2003年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5元。管村绿野种草养鹅专业合作社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命名为示范专业社,种草养鹅工程已列为四川省供销社系统的骨干项目。 
  二、指导思想 
  坚持服务“三农”宗旨,紧紧围绕打造新型供销合作社,以现有农村资源和供销社实力为基础,通过开门开放办社,大胆探索,按经济区域再造供销社组织基础;整合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络,增强供销社服务功能,创新供销社体制,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组织,切实转变县联社职能;全面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供销社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供销社在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的作用,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做出新的贡献。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发展的原则。坚持“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强化服务、跨越发展”的思路,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供销社本级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合作社的实力,促进供销合作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二)坚持合作制原则。在搞活企业、整合网络的同时,坚持母体合作制不变,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扩大供销社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建立不断完善的联合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坚持为农服务的原则。坚持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不动摇,通过资本引导,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断完善农村经营网络,大力发展农资、烟花爆竹、日用工业品和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和便民超市,努力拓展为农服务的新领域。 
  四、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县情社情,我县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一是全面结束企业改制,妥善解决各类遗留问题;二是实施企业重组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供销社和农民的“双赢”;四是全面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建立新型的农村流通网络;五是彻底转变联合社职能,重塑供销社为农服务的新形象。 
  (二)主要措施 
  1、全面结束企业改制。我社从2001年6月实施企业改制以来,实现了“三减”目标。目前,全社系统成立三个重组改制工作组,对最后3个企业坚持一企一策原则,严格把好“四关”,即:制定方案符合政策关,处置资产坚持“三公开”关,解决疑难问题落实责任关,严格执行企业改制审计关。力争在2004年9月底前全面结束企业改制,妥善解决相关遗留问题。同时,按照改制促重组、重组促发展的改革思路,在企业改制中留住优良资产、优秀人才和优势网络,为改制后的企业重组奠定坚实基础。 
  2、全面实施重组发展。一是以新型中心供销社改造基层社。按照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原则,以农民社员为主体,以新型中心供销合作社为组织形式,全面推进基层社体制创新。目前,我县基层社13个,已改制12个,经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集体股份合作制的中心社12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二是以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社属企业。县直属企业8个,已改制6个,并于去年底前组建了农资、烟花爆竹、棉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4个股份合作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县联社控大股。三是以新型流通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网络。通过县基连锁配送、总代理、总经销、超市等现代流通手段,整合、改造和提升农村商业档次。四是创新机制,建立不再亏损的管理体系,对重组企业一律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推行了企业法定代表人竞聘制、重组企业管理人员聘任制、企业用工合同制、资产管理责任制、届期目标责任制、企业管理人员绩效工资制和企业以收定支制,将原企业与新企业的资产帐务彻底分离,确保不出现新的亏损。去年全系统重组的17个企业无一亏损,汇总盈利20.2万元,同比增加10万元。五是培育龙头企业集团,降低管理成本。一方面,探索以县农资集团公司为基础,实行总公司下的分公司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机制;另一方面,在现有中心社的基础上成立以南外镇、管村镇、麻柳镇为核心的三个片区中心供销社,将其相邻的中心社改组为分社,创新基层社经营服务体系,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六是促进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对现有社有资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挖潜增效,做到资产变现统一规划、改扩建资产统一确定、资产维修方案统一制订,重点引入合作经济成份,充分利用供销社闲置的仓库、难以变现的低值低效资产,开发养殖业、加工业,联办服务业,使资产的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 
  3、全面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六大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整合流通网络,通过开放办社,实施产权多元化,以市场运作方式实现网络的有机整合。 
  一是在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上,以县农资集团公司为核心,13个中心社为依托,在巩固全系统现有农资连锁经营网点30家的同时,计划3年内再发展农资网点100家,使总数达到130家,年销售化肥、农药、农膜总量达到12万吨,占全县销售总量的85%以上。 
  二是在烟花爆竹连锁体系建设上,以县日用杂品公司为龙头,12个二级批发站为依托,85个零售专销点为阵地,进一步完善全县烟花爆竹连锁配送经营。到2005年力争实现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 
  三是在生活资料连锁体系建设上,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对全县供销社改制后建立的生活资料门店推行“门店式经营、合作制管理”,实行服务“六统一”(统一门店标识、统一代交税费、统一办证、统一代办养老保险、统一管理、统一报表)。2004年,将正在改制的联营公司组建为达县日用工业品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产权明晰、互利平等、独立承担民事法律经济责任”的原则,与私营华林等超市联盟,进入农村和城市市场。今年在巩固现有3个日用工业品超市的同时,再发展3家,3年内在全县13个中心社各建一个供销社连锁配送超市。以现有中心社所在地为基础,借鉴管村经验,在3年内建立农村商品流通协会13家,会员达到300家以上,广泛吸纳依法诚信经营的民营企业、公司、场站、个体大户等加盟供销社,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力军作用。 
  四是在再生资源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上,以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为龙头,今年上半年内,由县供销社牵头、工商、公安、税务、城管、再生资源公司等参与,组建达县再生资源协会,发展会员150家,做好报废汽车业务经营的准备工作,年底前投入营运,实现年销售额1000万元左右,2006年达到3600万元。 
  五是在农产品联合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上,以县棉麻公司为依托,紧紧围绕全县生猪、苎麻、粮油、水果等主导产业,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化,助农增收。通过供销社分购联销和按交易量返利等形式,发挥好5大作用:(1)解决农民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农产品的产销衔接问题;(2)解决农民种植结构的调整问题;(3)解决农民进入市场难的问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4)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5)解决统筹城乡,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2004年,全县系统完成农产品购销总额5000万元左右,为农民年人均增收50元,三年后达到100元。 
  六是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实施人才兴社战略,2005年底前筹建农村社会化服务公司,面向社会聘请各级各类学者、专家、教授为供销社顾问,聘请法律、商务、电脑、信息、畜牧、水果、水产、麻类、医药、建筑等专门管理人才为供销社服务,努力拓展供销社的经营服务领域。 
  4、大力创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了增加农民收入, 
  发挥供销社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关键是千方百计创办农村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科学制订3年发展规划。2004年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13个、农村商品流通协会10个、专业合作社52个、社区综合服务社39个、“三农”服务中心12个,以后逐年增长10%以上。二是坚持标准,目标考核。严格按照“十有”标准,结合社情,落实目标,明确责任,考核奖惩。三是突出重点,推进面上发展。2004年、2005年重点抓好全社系统10个骨干合作经济项目和农资、再生资源、烟花爆竹3个县级协会建设。将达州市达县绿野种草养鹅专业合作社建成四川省供销社系统的龙头企业,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股份合作制运作,带动农户8000-16000户养鹅,到2006年出栏商品鹅300-500万只,使鹅产值达0.75-1.5亿元,成为达县农民的致富工程。四是加大对农村经纪人队伍、农产品贩销队伍等各类中介组织的扶持、组织、指导等工作,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5、切实抓好县联社机关职能转变。供销社是合作经济组织,有为才有位。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实力的当务之急是: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加快发展。(1)履行好三项职能。即认真履行好政府委托职能、管理供销社企业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2)改革联合社。按精简高效原则和现有职能职责,改设县联社科(股)室、定岗定员、定职责。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职工优化组合,强化个人目标,完善联合社的考核和分配办法,绩效挂钩,让县级社重新焕发活力。(3)机关南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今明两年内完成县联社机关整体南迁工作,改善职工住宅和办公条件,基本达到县城的一流水准。(4)选准项目,加大投入,做强做大。对已改制重组的17家企业实行控股参股,整合现有的土地房产、网络等资源,盘活存量,增加效益。2004年建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批发市场1个,农贸市场2个。对发展前景好的县农资集团公司、种草养鹅专业社等骨干龙头企业,由社有资产控股或参股,壮大为农服务实力。 
  五、工作步骤 
  (一)2004年底全面结束企业改制,并解决好改制的各种遗留问题;年内组建好县级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烟花爆竹协会;抓好“十大合作经济组织骨干项目”;建立健全县联社内部运作机制和相关制度,真正发挥好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的作用;全年完成商品购销总额2.31亿元、利润35万元、上缴国家税费250万元。 
  (二)2005年底前完成组建达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社(会)和农村新型流通网络的整合改进工作。全年完成商品购销总额2.67亿元、利润38.5万元、上缴国家税费275万元。 
  (三)2006年底,全面完成综合改革方案中的各项具体改造工作,实现年度商品购销总额3亿元、利润43万元、上缴国家税费305万元,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68个,发展会员12800户,带动农户12万户以上。通过努力,构建起新型的供销社组织体制、功能体制和经营服务网络体系,真正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县级供销社。 
  六、工作措施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个崭新的县级供销合作社,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的主要措施: 
  (一)做好宣传发动。在内强实力外塑形象方面,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强舆论宣传,突出改革发展成效,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在内部做好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发动工作,不断提高和深化认识,争取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为开展试点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结合县情社情,制订切实可行的试点具体实施方案,报县政府批准,由县供销社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三)争取政策扶持。县供销社集中一定的人、财、物,适当加大投入。同时争取县政府和上级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配套扶持,为试点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和政策扶持。 
  (四)加强组织指导。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吸收县级有关部门参加。争取上级供销社加强调研,帮助指导做好综合改革方案的每一步组织与实施工作。 
  (五)全县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考核、奖励,以及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由县供销社组织申报和实施,使县供销社真正成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力军。 
                            达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二00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