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我县供销社经过1998年以企业资产和职工身份“双置换”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全县供销社原有的1061名企业在职职工全部一次性买断身份并移交县劳保事业所,延续统筹工令,实行社会化养老统筹。全系统原有的273位离退休老同志全部一次性输送到县劳保所,实行社会化发放工资。
在前期改革中,通过以身份换资产和企业重组资产安置职工,绝大多数重新上岗,原供销社企业职工的再就业率和劳保统筹率都达到90%以上。经过前期改革,供销社原有的18个社有企业按照精简、效能和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重新组建为三个有限责任公司、五个专营公司和一个专业合作社;原有以乡设立的13个基层供销社,重新组建为按经济区划建制的六个集镇(中心)供销社。
改革五年来,全县供销社累计上交国家税金1680万元,相当于改革前20年的总和。2003年,全系统完成商品总购进4.2亿元,商品总销售4.5亿元,购销总额为改革前5年的实绩。新组建企业连续5年无一亏损,实现利润呈逐年增长趋势。企业资产比改革前增值二倍。
目前,县联社机关在职在册人员26人,法人企业15个,资产总值5000余万元。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体制、机制和历史的多种原因,供销社整体实力欠佳,发展缓慢。瓶颈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基层供销社力量单薄,发展后劲不足。多数基层社至今没有一个足可借以生存和发展的长效产业工程和产业项目;二是随着市场经济和开放政策的不断引深,过去供销社所一向倚重的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如今多数优势不再,特别是专业公司日显衰落。三是受资金制约,在为农服务方面缺乏大的作为,尤其在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营销上,经营比重所占份额很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有效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推进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进一步深化供销社改革,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自身发展。改革的总体构思和基本目标是:在坚持合作制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搞活基层社;加快社有企业的民营、股份制改造,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扩大民营成份,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开放办社,广泛吸收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彻底转变联合社职能,在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建设农村全面小康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操作要求
1、在坚持合作制母体不变的前提下,采取三种形式,搞活基层社。
一是依托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广泛吸收农民种、养、加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社会团体加盟入社,重新组建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实体加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民进入市场。
二是借助当地农村一种或多种优势产业为纽带,实行多元结构、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营。可以社与社之间联营,也可是一社或多社同社会各界团体或个人实行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直至跨省份、国度的联营,也可以参股加盟组建新的经济联合体,通过产业整合,培育集群优势,吸收外资,借助外力,扩大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作用和影响。
三是挖潜改造、增强发展实力。每个基社都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优势,选定和发展一项可有效促进供销社自身发展的产业工程和产业项目。资金来源采取招商引资、入股集资、资产整合等多方融资的办法,也可经过审计论证,适当转让部分留用闲置资产。
2、以民营、股份制为主体模式,推进社有企业的改革、改造。
县级公司的改革要参照现行国家有关行业政策规定,结合该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作为,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民营一批,股份一批,撤并一批,扶强一批,再重新发展一批。以整体出售、股份经营、剥离重组、扶强做大为基本模式,进行整合改造。
整体出售。自身发展无望,又不会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实施了整体出售,民营管理。
股份制经营。企业有较好的前期改革基础,又在为“三农”服务和县域经济发展中负有重要职能和显著作用的,要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和完善股份制改造。
剥离重组。一是对一些企业发展步子不大,而企业资产又没有得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的,实施资产与经营剥离,闲置资产由县联社聚集运营,变为产业发展资本;被剥离企业按其职能、职责与相关相应企业合并或重组。二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供销社保留企业所有权和监管权,转让经营权,实行民营管理或股份经营。
以上三种模式,可根据企业实际,适用其中一种或多种同用。
扶强做大,发展一批。发挥好县联社资本聚集和运营的职能和效益,有效将社有企业的闲置资产聚集起来,变闲散资本为产业发展资本,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首批规划要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倾斜扶助金牛商城强劲发展,扶持和帮助晋谷香米专业社做强做大。
同时,要依托我县农村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红枣产业优势,以竞标招贤选帅的方式组建社属太谷县红枣产业专业社。县联社投注10万元启动注册资金,提供经营场地和一部小轿车;配备工作人员并在全国重点城市设立经销站。专业社自主经营,县社提供的资金、场地、轿车等设施、设备,二年内无偿使用。
3、推进开放办社,转变县联社职能
县联社的改革,主要从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入手,实现三项目标。
一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两个5号文件精神,根据省晋财建字〔2003〕422号《关于将我省县(市)级供销社机关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通知》要求,紧密配合县委、政府尽快将县联社经费开支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减轻基层企业上交经费负担,以利于政企脱钩,更好地发挥县联社的管理、指导和协调、服务职能;
二是利用供销社的自身优势,完善和加强两支百强联手的为农服务队伍建设,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支是组建太谷县农民经纪人协会。将我县目前已自发形成,但缺乏有效组织的万名农民经纪人,尤其是其中已颇具实力的农产品加工、运销百家能人团体吸纳入会,变过去分散经营、无序竞争为有组织、有联合、群体经营、优势互补的农副产品经营集团;
一支是在全县农村选定和发展100户农资商品连锁经营服务站,形成以农资公司为龙头,以六个基层供销社为载体,物流配送、直供联销、城乡一体、连锁经营的农资供应服务网。
三是强化为农服务宗旨意识,以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为目标,完成两大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其一是日用工业品连锁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力量,主动出击,争取部队支持,取得紧傍东海市场的原驻军部队营房的产权转让,完成一项亿元工程。将东海市场由现在的占地100亩,经营门店400个,年批零交易1.5亿元,扩规建设为占地300亩,批发厅、店1000个,安排再就业人员3000人,年批发配送3个亿,年创利税300万元的现代化规模市场。并以此为龙头,连锁星罗棋布在全县农村的600余个供销社经营网点,形成一个多功能、强辐射、全方位的大型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同时,首批在胡村、范村两个集镇社建设两个连锁小超市,在全县农村逐步扩大发展日用消费品和工业品的连锁经营,不断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
其二是农副产品加工、运销服务体系建设。县联社规划申报在我县千亩千棚大棚菜集中产区的范村镇和号称三晋辣椒第一村的胡村镇南席村各筹建一处分别占地20亩和50亩的大型现代化设施、设备,并配套冷藏保鲜库、检测检疫中心、电脑网络及大型冷藏运输车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县城东海市场改造20眼旧地下果窑,建成高标准的大型现代化果菜冷藏保鲜中心。三个市场各予算投资350万元到500万元。与之相应的还要在我县四大支柱产业(蔬菜、红枣、养殖、苗木花卉)的集中产区小白、北汪等属地供销社筹建相应规模的加工、营销服务基地和网络。实现城乡配套,内挂外联,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品牌打天下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服务体系。
以上两大服务体系建设,仅运营前启动和设备建设投入则需5000万元到6000万元。仅靠自身力量,资金缺口过大。县联社要抽调主要骨干专职攻关,争取招商引资,金融部门支持和国家、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助。
四、改革必须坚持的六条原则
1、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改革必须坚持供销社母体合作制不变的原则,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要求,推进供销社与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与合作,无论对方是团体、个人,还是其它所有制组织,也不管是专业社、合作社、民问组织、农协组织,只要承认供销社社章,都可接收为供销社社员,以不断扩大供销社的组织基础与群众基础,建立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强化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通过改革,要使供销社活力提升,实力增强,社会形象得到提高。
3、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宗旨。改革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的原则。改革必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密切联系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实际,采取一企一策,一社一模式或一社多模式的改革方针,不搞一刀切。
5、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公道和依法实施的原则。一切改革方案,改革实施操作办法都要经企业和职工代表审议论证,企业审计和资产评估要在职工代表参与下公开进行。改制竞标要在公开场合实施,加大改革透明度,严禁亲情交易和暗箱操作。
6、坚持积极稳妥,时间、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改革要坚持高标准,统筹兼顾,全方位考虑。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时,绝不盲目推进。
五、实施步骤和时间表
改革步骤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审计评估阶段。本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县直企业和基层社进行审计和资产评估。澄清企业资产、财产、房产、债权债务及经营状况,并在适当范围出榜公布。本阶段大致用一月左右时间(2004年月日至月日)。
2、方案论证、修订和宣传发动阶段。改革方案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酝酿论证,在听取基层及社会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并报上级社和县委、政府审批,然后在相当范围公布实施。本阶段大致可与第一阶段同步进行。
3、实施改革阶段。按实施方案和操作规范要求,改革指导组分批进驻,对社有企业和基层社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本阶段大致需要6个月到8个月时间(2004年月日到月日)。
4、目标项目和服务体系建设阶段。在基本完成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全面实现改革目标,初步完成强社建设框架。
六、组织领导
县联社设立改革领导组,在太谷县委、政府和上级社的指导下,全面负责供销社改革。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骨干力量组成改革指导组,由县社主要领导牵头,采取分工包片、包项,责任到人形式,具体实施改革、改制的实际操作。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