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湟中县供销联社成立于1952年,受县政府委托兼管湟中县盐务分局、湟中县农畜产品销售服务中心工作,担负着湟中县47万人口的农业生产资料、日常生活用品供应及全县农畜产品购销任务,现辖独立核算企业16个,其中基层社8个,即:李家山、拦隆口、多巴、共和、西堡、上新庄、总寨、田家寨供销社,直属企业8个,即湟中县正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青海省三利采暖设备厂、湟中饭店、湟供工业品有限公司、湟中县盐业公司、湟中县农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湟中县海宁化肥专业合作社、湟中县生产资料公司。全系统总资产446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783万元,流动资产3585万元,共有商品零售门店174个,在册职工217人。县供销联社现有干部职工15人,其中理事会正副主任2人,监事会正副主任2人,内设办公室、计财科、业务科、农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等4个科室,理事会主任兼县盐务分局局长、农畜产品销售服务中心主任、销售公司经理。
近几年来,湟中县供销联社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两个5号文件精神,不断深化供销社改革,积极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剥离分立、破产等多种形式,对社有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县生产资料公司、贸易公司、工业品公司及8个基层社根据企业实际组建了新的股份制企业,实现了体制、机制、经营创新,原企业(除生产资料公司外)都依法实施了破产,全系统职工身份全部进行了置换,435名职工由企业人、单位人转变为自然人,其中110名职工自行离开企业闯市场,325名职工重新入股竞争上岗,实现再就业。三利采暖设备厂于 1999年由联营改为独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效益得到稳步提高,湟中饭店2000年对外承包,整体盘活,由承包方投资650万元整体装饰、装潢及改造,目前已成为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二星级宾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搞好为农服务工作,2002年由县社牵头组织,系统内相继成立了中藏药材、农畜产品经纪人、油菜籽三个营销协会和9个基层专业合作社,使湟中县供销联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农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999年至2003年,全系统累计完成各类商品销售总额27544万元,上缴国家税费360万元,其中:2003年全系统共完成各类商品销售617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2.9%,较上年同期增长8.5%,实现利税10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5%,较上年同期增长10.3%,完成农业定单种植面积2.1万亩,完成各类农畜产品销售8950吨,实现农畜产品销售额1616.4万元。同时,县社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积极申报和建设项目,先后申报了《湟中县中藏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化项目》、《湟中县中药材营销协会建设项目》、《湟中县上新庄、田家寨、总寨三个专业交易市场建设项目》等14个项目,其中《湟中县中藏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化项目》得到中央财政支持,落实项目建设资金110万元。另外,全系统还完成其他各类固定资产投资360万元,加强了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壮大了供销社的经济实力。
总之,通过几年的改革,湟中县供销系统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00年实现扭亏增盈目标,2001年供销社在全县目标考核中获“一等奖”,2003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社、劳动人事部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商品销售增幅从2001年的3.72%增长到2003年的8.5%。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内地省份供销社相比,跟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抓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县级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全面完成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提出的全部目标任务。
二、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1号文件对合作组织发展的更高要求,紧紧围绕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高举合作制旗帜,积极引进现代流通方式,通过连锁经营、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流通机制,把社有企业、基层门店、专业合作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站有机的联结起来,使供销合作社在连锁经营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品消费连锁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充分利用湟中县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优势,大力发展“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开展农畜产品购销业务,加快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改造,引导基层社、社有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吸纳各类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加入到供销合作社队伍中来,以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为基础,联合相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及经营、种养大户,积极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改组社有企业,进一步转变联合社职能,稳步推进社企分开和开放办社,逐步把湟中县供销系统改造成为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一切涉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从而统领湟中县县域合作经济组织,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新的贡献。
三、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本改革试点方案充分考虑了湟中县的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并结合湟中县供销联社的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制定全系统的改革方案及实施步骤。
(二)坚持发展的原则。本改革试点方案以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发展中不断增强供销社的经济实力,在发展中重新树立供销社的崭新形象,通过发展逐步理顺供销社的管理体制,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坚持合作经济体制不变的原则。本改革试点方案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通过推进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与合作和供销社与广大农户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扩大供销社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逐步理顺和完善湟中县供销联社的合作经济联合体制。
(四)坚持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不动摇的原则。湟中县供销联社通过本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农村村级综合经营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流通体制,努力拓展在农村的服务领域,在全面建设我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预期目标:
(一)到2006年全系统年完成各类商品销售总额达到8500万元,实现利税140万元,年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三年累计完成的各类商品销售总额达到2.2亿元,累计实现利税350万元。
(二)8个基层供销社、8个直属企业按现代企业规范运作,企业效益逐年增加,到2006年新增效益达到100万元,职工收入由现在的每年0.6---1.2万元增长到1.5---2万元。
(三)到2006年全系统年完成农业定单种植面积10万亩,三年累计完成农业定单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年完成各类农畜产品销售2万吨,实现销售额3000万元,三年累计完成各类农畜产品销售达到4万吨以上,实现销售额8000万元;累计培训农技人员5000人(次),培训农畜产品种养殖户、加工户、经销户以及各类农畜产品经纪人等达到20000人(次),使全县取得国家级农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200人;年均带动农户2万户,为农民增收1500万元,人均增收达到300元以上。
(四)到2006年全系统三个营销协会、9个基层专业合作社、70个村级综合服务站达到规范建设标准,新增加或吸收营销协会2个,专业合作社5个,村级综合服务站20个。建成农畜产品初级市场18个,专业市场6个,综合市场2个。
(五)农资市场、碘盐市场保持稳定。2006年全县完成农资供应1.5万吨,占湟中县市场需求的80%,完成碘盐销售2400吨,占湟中县市场需求的100%,烟花爆竹、废旧物资、边销茶等归口物资管理等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轨道。
五、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加快供销社改革步伐,创新体制,活化机制
重点要围绕“三农”工作,大力实施开放办社,不断探索合作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合作社新体制、新机制,把供销联社改造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信任、党政需要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
第一、从开放办社入手,广泛吸纳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人才、资产加入到联合社中来,加快联合社改革步伐,逐步健全和理顺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机构;
第二、从明晰产权、股权入手,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使基层供销社向现代流通企业转变;
第三、加快社有企业改革步伐,按照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原则,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对改制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改制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第四、采取聘任制、年薪制、利益分配等多种方式,在系统内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和用人机制,鼓励干部职工、社会自然人等利用供销社资产进行重新创业,把德才兼备的职工、社会自然人充实到重要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促进供销事业全面发展。
(二)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确实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供销社只有充分发挥在流通领域的优势条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全方位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最终赢得农民朋友的支持和信赖,也才能赢得供销社的生存和发展。湟中县供销联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这一首要任务,抓住农牧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契机,全方位、多途径地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限度的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立足于湟中县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农畜产品储藏型、购销型、加工型龙头企业培育力度。
湟中县社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在湟中县建成3-5个农畜产品购销、加工型龙头企业,其中1-2个龙头企业达到西宁市重点龙头企业标准,在保证所建企业具有充足、优质原料供应的基础上,选择发展后劲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积极开展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农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使龙头企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以带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牧民有组织地调整种养结构,架接农牧业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第二、抢抓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和推广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辐射带动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环保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一批农牧业产业化基地。
到2006年,湟中县供销社在力争在全县建成百亩中藏药材科技示范园1个,百亩中藏药材育种基地1个,千亩油籽生产基地1个,千亩蚕豆生产基地1个,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1个,年落实各类农业定单10万亩,使湟中县农业定单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通过基地建设,一方面,上接龙头企业,确保龙头企业拥有充足、稳定的原料供应,另一方面下联各种(养)户,把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引入到以基地为核心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上来,把基地建成科技示范的样板,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量,
第三、本着“建设一个市场、带动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思想,利用湟中县供销社现有设施、场地等优势,进一步加大农畜产品三级市场建设。
在全县18个乡镇分别挑选1个行政村建设18个农村初级市场,对现有上新庄、田家寨、总寨、拦隆口4个乡镇农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进行规范建设,同时,进一步深挖潜力,盘活社有资产,积极开展李家山、多巴2个乡镇农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建设,把各市场建成公平交易、合法经营、服务全面的现代化农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对有较大带动作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综合市场建设。使湟中县逐步形成初级市场为基础、专业市场为纽带、综合市场为龙头的农畜产品三级市场体系,确实发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强劲带动作用。
(三)加速推进基层供销网络建设,努力实现流通现代化
基层供销网络建设是供销社“四项改造”的关键,要按照“扩张、规范、延伸、提高”的方针,加快网络扩张、整合、改造步伐,把网络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来高效、通畅、有序、智能的现代流通新网络。
到2006年新增加农村村级综合服务站20个,使湟中县供销系统村级综合服务站达到120个,其中70个达到规范建设标准,新增庄稼医院15个,使湟中县供销系统庄稼医院达到25个,其中20个达到规范建设标准。力争在湟中县全县建成农村小超市20个,通过发展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双向流通、连续化的现代经营业态,将农民及协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的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销往城乡市场,将农民需要的质优价实的工业品送到农民手中。同时,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推动网络在扩张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提高网络建设水平。
(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也是现阶段促进农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首先要积极组建新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畜产品经纪人队伍等,面向社会,开放办会,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各类组织加入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来,加入的供销合作社的联合体制中来,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广泛、密切联系农民的优势,组建紧密型农村合作经济协会,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次要强化组织建设工作,要积极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等的组织、建设和发展工作,切实转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的运营管理机制。第三要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造为服务三农、企业、政府的社会中介组织。第四要积极协调与政府以及组织会员之间的关系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带领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第五要积极开展农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到2006年,全系统累计培训农技人员5000人次,培训农畜产品种养殖户、加工户、经销户以及各类农畜产品经纪人等达到20000人次,使全县取得国家级农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200人。
(五)确实加强领导,确保湟中县供销联社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顺利进行
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为组长,县财政、农业、畜牧、经贸、人事、发展计划局、供销联社等单位正职领导为成员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供销联社,理事会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落实措施,确保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按步骤实施,全面完成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六)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
湟中县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因此,要想取得预期目标,必须要得到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要在统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畜产品购销型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畜产品三级交易市场、开发农牧业产业化项目以及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和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为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六、工作步骤:
(一)打好基础:
1、通过系统上下反复调研,广泛征求当地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意见,认真制定湟中县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中、远期目标。
2、在系统上下发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动员,统一思想,提高意识,转变作风、奋力开拓,为全面完成湟中县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齐心协力,作好综合改革试点的前期工作。
(二)分段实施:
1、2004年元月至2004年12月:全系统完成各类商品销售总额6700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完成农资供应1.2万吨,完成碘盐销售2200吨,完成农业定单种植面积4万亩,完成各类农畜产品销售1.0万吨,实现销售额1500万元,培训农技人员1500人(次),培训农畜产品种养殖户、加工户、经销户以及各类农畜产品经纪人等10000人(次),新增加村级综合服务站5个,建成农畜产品初级市场3个,专业市场4个。
2、2005年元月至2005年12月:全系统完成各类商品销售总额750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完成农资供应1.3万吨,完成碘盐销售2200吨,完成农业定单种植面积6万亩,完成各类农畜产品销售1.2万吨,实现销售额2000万元,累计培训农技人员3000人(次),培训农畜产品种养殖户、加工户、经销户以及各类农畜产品经纪人等达到15000人(次),新增加或吸收营销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2个,村级综合服务站5个,建成农畜产品初级市场5个。
3、2006年元月至2006年12月:全系统年完成各类商品销售总额8500万元,实现利税140万元,完成农资供应1.5万吨,完成碘盐销售2400吨,完成农业定单种植面积10万亩,完成各类农畜产品销售2万吨,实现销售额3000万元,累计培训农技人员5000人(次),培训农畜产品种养殖户、加工户、经销户以及各类农畜产品经纪人等达到20000人(次),新增加或吸收营销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3个,村级综合服务站10个;建成农畜产品初级市场10个,专业市场2个,综合市场2个。
(三)认真总结:
1、认真总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对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隐瞒,勇于接受监督,在监督中不断完善;对取得的成绩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及时在系统内加以推广。
2、制定下阶段工作总体目标。要用发展的眼光,结合湟中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及时制定湟中县供销联社下阶段的总体工作目标,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供销社的经济实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