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北省各级供销社坚持“四项改造”的总体目标和“三种力量”的改革价值取向,大力实施“5553工程”,奋勇拼搏,开拓创新,推动基层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各个方面涌现出许多具有较大影响的典型。
一、基层工作局面较为活跃
较之以前,今年基层工作无论从指导方式、工作思路都有所不同,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工作的方式更加贴近实际。省社主管基层工作的处室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工作方式上有了较大改进,由过去动辄下指标、派任务的“指挥型”指导方式,变为重点工作典型引路、难点问题协助解决、困惑问题理论先导的“服务型”引导方式。新的工作方式适应了当前实际和供销社特点,既保持了系统工作与省社安排部署相一致,又促进了基层同志们大胆创新,受到了系统的一致好评。
2、“三种力量”的改革价值取向深入人心。省社年中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三种力量”的改革价值取向,即把供销社建设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力量,农村商品流通的主体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基层同志们纷纷反映,这是秉承供销社传统,结合市场经济新形势,对供销社改革发展思路的高度凝练与系统概括,是供销社最准确的职能定位,是基层工作切实可行的努力方向。原来束缚、困扰市、县社主任的一些认识问题解决了,大家思维多元、思想开拓,普遍感到工作有抓头,事业有干头,并且随着实践的推进,对“三种力量”的认识进一步强化,逐渐作为自觉践行的工作指针。
3、基层同志们思想活跃,创新不断。宽松的环境有效释放了基层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基层领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工作局面。各市、县供销社从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入手,从农民的迫切需求出发,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不拘一格,力求创新,努力使供销社以突出的业绩、良好的形象、广泛的影响在当地社会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强县如丰润、武安在创新中实现了新发展,基础较差的县如新乐、枣强在创新中找到了合适的发展路子。结合自身实际,努力谋求创新,已经成为拉动基层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
二、基层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1、基层社改造步伐加快。基层社建设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沉寂后,在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改造和重组基层合作组织战略的带动下,出现了新一轮改造热潮。据粗略统计,今年以来,全系统共投入1.6亿元,改造、扩建基层社455个,累计改造基层社726个,占到基层社总数的44.3%,新增经营门店、农资超市、日用品超市5912间,新增营业面积13万平方米。各地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制订规划,抓好落实。各市、县社充分发挥在基层社建设中的统筹协调职能,专门制订了基层社改造规划,并通过现场观摩,分片督导抓好落实。被列入“万村千乡工程”试点的县,大部分规划三年内完成全部基层社的改造;武安、磁县、隆尧、承德县等预计2006年即可完成对基层社的改造。邯郸市社确定今年为基层社建设年,结合推进“5553工程”,全面铺开基层网点改造工作。磁县实行了主任包片、科室人员包点的目标责任制,凡基层社设施没有改造、形象没有改变的,包点人员不得回县社机关工作。邯郸县狠抓了场地、人员、资金、责任四落实,承德县、固安县等也都实行了领导分工包片责任制,加快推进速度。蔚县供销社采取分期分批改造的方法,多渠道投资,使基层社固定资产每年增加100万元,至今已改造基层经营门店300多间。二是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各地采取供销社筹资、职工集资、开发商垫资、承包户预付租金以及政府帮扶的方式,解决基层社改造资金不足的难题。被列为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试点的县,供销社及早行动,积极参与,按照标准建设“农家店”,争取商务部门的资金改造基层设施。涉县供销社采取六种筹资办法:领导带头出资、发动职工集资、求亲访友借资、施工单位垫资、利用人才引资、修旧利废省资,解决了资金难题;在基层社改造上采取八种形式:供销社自建、与村委会合建、职工与农户联建、利用闲置资产创建、置换资产组建、以股份制形式联建、职工回乡自建、依托房地产开发兴建。共投入500多万元,改造基层网点215个,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新建便民超市46个。武安市供销社从政府争取到20万元扶持资金,共计投入516万元,已改造了三分之二的基层社经营门店。三是设施改造与业态更新相结合。改造伊始,各地就按照超市、便利店的标准建店,并通过发展连锁配送,更新了经营业态,以新设施、新环境、新形象重新占领了农村市场。邯郸市通过改扩建基层社经营门店,建起面积超300平方米的超市77家。高碑店白沟供销社自筹资金80万元,把原来低矮破旧的临街门市改造成营业面积650平方米的“旺美佳”超市,店堂明净,物美价廉,深受欢迎,今年8月份开业以来实现销售额600万元,实现毛利50万元。
2、协会建设势头强劲。截至10月底,全系统组建各类协会365个,共有团体会员4630个,个人会员4.2万个。其中农产品协会200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13个。协会总数较上年底增加58个。一是围绕构建农产品经营网络建协会。当前,许多地方的供销社在农产品经营中已不占优势,靠自已布点发展农产品经营网络力不从心。各地从发挥组织、信息、渠道和场地优势入手,牵头组建农产品协会,通过协会整合、收编社会农产品经营资源,提供信息、科技、维权等服务,重新组织起了农产品经营网络。高碑店、山海关等地农产品网络的形成就是这种形式。高碑店有种植胡萝卜的传统,现已发展到40万亩。供销社原来经营量只占当地产量的一小部分,牵头成立胡萝卜蔬菜协会后,吸收会员1920名,均是胡萝卜加工、销售企业和种植大户。协会投资150万元建设了胡萝卜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了冷藏能力200吨的保鲜库,开办了 “中国胡萝卜网”,使本地胡萝卜走向了国内外市场,知名度和销量飞速提升。供销社一跃成为胡萝卜产业发展的组织者和龙头老大。山海关蔬菜协会、清河红果协会、涿鹿杏仁协会、黄骅水貂协会等一大批农产品协会,都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服务、带动和促进作用。二是围绕主营业务建协会。各地普遍成立了棉花、农资、烟花爆竹流通和废旧物资回收协会,这些依托供销社主营业务成立的协会在开展网络化经营,规范从业者行为,净化市场方面显示出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三是联合社积极创办农经联,实现职能转换。经向政府申请,与有关部门协调,肃宁、任丘、滦南、丰润、饶阳、承德县等13个县社的农经联已经成立,全部在民政部门注册。肃宁县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县社,建立了十三个县直局、委、办联席会议制度;并注册成立农经联,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创办《会刊》,广泛宣传国家农业政策、合作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以“农民有事找农经联”的口号吸引农民,为当地群众服务。供销社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倚重力量。
3、专业合作社发展更加扎实。专业合作社建设经过震荡调整,发展趋于稳定,目前全系统共有专业合作社1670个,入社社员47.26万户,今年以来销售农产品15.11亿元,为农增收2.2亿元。一是狠抓了上规模、上水平。承德市确定了专业社建设规范标准,规定凡年经营额低于100万元、入社农户低于100户的一律不再统计,并通过外出参观、现场观摩、推广典型、建示范基地等方式,加大工作力度,促使专业社提高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全市达到标准的专业社有63个,其中年经营额500万元以上的专业社16个,涌现出丰宁土豆、围场油葵、宽城中药材、滦平杏仁等一批富有影响和带动力的典型。清苑县玉米专业社积极开拓市场,今年以来,销售玉米7000吨,占全县玉米总产量的八分之一,全国总社党组书记周声涛曾给予这个专业社高度评价,省社基层处为这个专业社争取到5万元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资金。二是重视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专业合作社建设由供销社主办向依托农民能人办扩展。如无极县供销社与赵户营村支部书记雷国英合作,创办了万鸿塬蔬菜专业社,现已发展社员525户,蔬菜大棚1123个,蔬菜基地6000亩,年产各种蔬菜3万多吨,交易额3000万元,为农增收600万元,雷国英被县社聘为基层社副主任。三是协会带专业社的模式开始形成。涿州市社2003年组建了农村经纪人协会,由协会领办了一个养殖分会、14个专业合作社,吸收会员64个,社员20户,开展生猪养殖、粮食购销、豆制品加工等8项业务。涿鹿县果仁协会下连5个杏仁专业合作社,开展加工、销售服务,带动了专业社发展。四是内部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各地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专业社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并按照“产权清晰、独立核算、照章分配、民主管理”的原则,实施规范化管理,使专业社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邯郸市104个专业社中,达到规范管理的83个,占79.8%。
4、村站形成迅速扩张之势。村级综合服务站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在构建农村流通网络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今年以来,各地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布点力度,推进了村站在广大农村的快速扩张。截至10月底,全系统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8620个,较上年底增加2663个。石家庄市社今年新建村站496个,总数达到2256个,居各市社之首,实现了村村都有供销社网点的目标。邯郸市社在网络带动下,建成村级服务站1700多个,年底可达2000个。从全省看,村站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统一管理。村站悬挂统一标识的牌匾,由供销社统一办理证照,统一缴纳税费、统一服务规范,并向社会公开信用承诺,不仅降低了经营成本,也提升了供销社在农民心目中的公信力。二是商品统一配送。各地依托设在县城的配送中心和设在乡镇的超市、连锁店,向村站配送农资、日用品等主要商品,保证了村站货真价实,适销对路。三是吸收社会网点加盟建站的步伐加快。除改造原有双代店、职工回村建店外,各地开放办社,广泛吸收社会网点加盟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除新乐市供销社吸收社会网点和“农业三站”建站的经验得到肯定外,各地都涌现出一批村站建设进度快的县。临城县社对村站建设实行指标量化,加大力度推进。在建站形式上实行开放办站,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个体经商大户,均可以投资建站,全县已建成村站110个。宁晋县边调整边推进,采取自建与联建相结合,在全县7个中心社建立村站64个。抚宁县社实行产权、经营、人才、管理全方位开放,建成村站486个。四是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充实。村站除提供农资和日用商品外,还为农民销售农副产品,维修小型农机具,代办电话交费,提供科技信息等,拓宽了服务领域,满足了农村多个方面的需求。清苑县社在省社基层处的帮助下,从全国总社争取到10万元无偿扶助资金,用于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该县社建起村级综合服务站200家,均配备了电视、VCD,广泛开展生活消费品、农资供应和农用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服务。广阳区赵各庄综合服务站为方便农民打药,除增加农药品种外,还专门打了一眼水井,购置了三轮车,增设了喷雾器,免费让农民使用,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收。
5、商业合作社试点取得突破。为了充分发挥供销社的流通职能,壮大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影响和实力,省社年中工作会议对组建农村商业服务合作社做出了部署。基层处紧密配合,积极开展商业服务合作社知识培训和试点建设工作。目前,农村商业服务合作社已在枣强、肃宁、涿鹿、武安市取得突破,共成立农村商业服务合作社13家,吸收农村个体商户1706户。主要有以下四种组建形式:一是以县社企业为龙头组建。枣强县供销社副食果品公司长期从事酒类总经销总代理,县社以这家企业为依托,吸纳全县154户农村个体商户加入,入股资金3.3万元,成立了枣强县农村商业服务合作社,合作社配备5部送货车,免费向社员送货,年终按销售额对社员二次返利。从8月份成立到现在,已完成销售额1500万元。二是吸纳社会企业为龙头组建。肃宁县供销社大力实施开放办社,以社会龙头企业“肃宁县北方酒业公司”为依托,吸收19个农村个体经营大户加入,社员身份股2000元,成立了肃宁县农村商业服务合作社。这个合作社通过加入供销社牵头组建的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与供销社建立了新型关系。合作社成立两个月,实现销售额480万元,同比增长8%,平均为每户社员让利960元。三是以再造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形式组建。涿鹿县社的许多企业和基层网点改制后与供销社没有了资产连接关系,脱离了供销社的领导,县社通过组建商业服务合作社,把这些企业和网点重新吸纳进来,在此基础上吸引社会网点加入,再造了供销社的组织体系。目前,涿鹿县农村商业服务合作社已吸收商业大户15户,股金3万元,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四是以供销社流通网络为依托组建。武安市供销社以日用品配送企业为龙头,以基层社和社属企业的配送站、超市、农家店为依托,吸收与供销社有连锁配送关系的农村个体商户1518家,组建了10个农村商业服务合作社。商业服务合作社的组建与顺利运行,开创了对农村个体商业资源的整合模式,净化了农村商品市场,开辟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新领域。
6、企业改制稳步推进。各地按照产权明晰化、资产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责任有限化的要求,通过破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努力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目前,全系统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的企业已达52%。通过改制,一是解除了长期困扰企业的债务包袱。今年以来,邢台市社多次组织县级社与长城公司、银行等债权部门协商,最终商定由市社统一打捆抵债,以8%的偿债率,彻底解决了全系统剥离到长城公司的4.3亿元债务,没有剥离到长城公司的5.6亿元银行债务,有4.48亿元也通过这种方式一次性解决。石家庄市社今年解债额度达3.84亿元。磁县以100万元的资产,解除了5180万元的债务包袱,企业实现无债经营,海港区社用400万元资产消解了全部债务,企业剩余资产3000万元。二是活化了用工机制。在改制中,全系统多渠道筹集改制成本,妥善安置职工,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一改过去企业与职工间的无限责任。改制后的新企业按需用工,办理了医疗和社会保险,形成全新的用工机制。三是创新了资产运营方式。滦南、兴隆、桃城区、任丘、井陉、正定、抚宁等一批县社改制后实行县基一体化管理,有的还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统一管理,对经营布局统一规划,对网络建设统一实施,对财务统一核算收付。
三、基层工作的顺利推进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1、促进了供销社网络的初步形成。通过改造基层社,兴办新的经营服务设施,供销社基层网点业态得到更新,形象明显改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不断拓宽,为构建销售网络奠定了基础。县级社在对所属企业改制的基础上,发挥资产统筹使用职能,集中财力、物力,建设农资、日用品和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又为供销社经营网络的形成起到强大助推作用。目前,景县、滦南、新乐、桃城区、清苑、蠡县、隆尧、怀安等相当一部分县的农资网络已经形成,覆盖面达到90%以上;武安、磁县、永年、迁西、丰润、承德县等一些县的日用品销售网络渐入佳境;涉县、邢台县、任丘、涞水、康保、涿鹿、黄骅、山海关等地的农产品经营网络已初具雏形。
2、供销社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多的关注。随着供销社形象的逐步改变,在农村市场体系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更加关注供销社,重视供销社,并出台政策,帮助供销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速改革发展步伐。最近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冀字[2005]35号),提出了全省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并明确了支持政策。文件的下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供销社工作的重视,为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唐山、石家庄、保定、廊坊、承德等市政府均发文就供销社改革提出意见。今年,唐山市政府办公厅发文指出:“县级社机关人员养老保险全部纳入机关事业保险机构,经费开支视当地财政状况统筹考虑。”目前,全市近半的县已经落实这一政策,其他县也正在积极运作。石家庄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意见》,在供销社改制享受当地优惠政策、加强对专营和特许经营企业的控制、管理、对县社经费予以支持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新乐、新河等县政府发文支持供销社实行农资连锁经营。新乐市政府最近又印发了《新乐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赋予供销社组建再生资源网络和再生资源行业管理职能。相当一部分市、县主管领导亲临供销社的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在前几年是不多见的。
3、干部职工作风更加踏实,“比、学、赶、超”的氛围渐趋浓厚。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市、县供销社的同志们深刻体会到:市场经济没有救世主,要想有出路,就必须自已先干出来,无论基础多差,干则有作为,干则有地位,干则有效益,否则,只能坐以待毙。省社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的精神,起到了很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全系统踏踏实实干工作的正气趋于浓厚。在11月初召开的全省供销社基层工作会议上,各市、县社均对基层社改造和经营网络建设作出了三年规划,制定了工作措施。市、县社主任们纷纷表示:要向先进单位看齐,丢掉“等职能、等支持、不安心”的心态,变压力为动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争取本地供销社各项工作尽快实现新的跨跃。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