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需求逐年增加,而耕地总量不得减少。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我市国土资源部门近年来多方争取资金,投入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移土培肥等工程项目建设,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提高了耕地质量,全市连续5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二组60多岁的农民江树佐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土地整理项目好,各级政府掏腰包;年过花甲种肥田,你说新鲜不新鲜。”
三峡工程建设占用了坝库区大量耕地,因此,对于宜昌来说保护耕地尤为重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实行统一考核,强化了领导的耕地保护意识和责任。全市在完成基本农田核查的基础上,对农户采取“一组一书、联户签名、每户一份”的方式,共签订了51万份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56824片,面积32万多公顷,切实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了地块和图斑,确保了基本农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
“先补后占,占一补一,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这是我市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控制农用地转用所坚持的原则。同时,我市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中,克服争取项目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错误做法;在项目设计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项目实施中,高起点规划,综合整理田水路林,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优先实施集中连片项目、优先安排能多增加耕地的项目、优先选择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的项目,实现了以土地开发为主向土地整理为主的转变、以分散的小规模开发整理向集中的大规模开发整理的转变、以重数量轻质量向数量质量并举的转变。近年来,我市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向国务院和省政府争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移土培肥项目总规模7630多公顷,总投资4.22亿元(其中,已实施规模4842公顷,投资1.833亿元),全部实施完成后,可新增耕地1980多公顷。去年全市还实施了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3个,总规模460多公顷,投资总额500多万元,新增耕地110多公顷。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郑兴华深有体会地说:“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田基本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农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