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时间:2013-04-26 09:45:05来源:作者:柯静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抓手,本着“强化示范引导、规范运行机制、扩大经营规模、壮大合作经济”的原则,着力提升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和成员增收能力。截止目前,全区共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48个。其中:从事养殖业的250个,占38.6%;从事种植业的372个,占57.4%;农机服务合作社26个,占4%。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发展过程中,甘州区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采取多项措施强力推进合作社发展上层次、上水平,实现合作社创建与规范相统一。
一是创优发展环境,以扶持促发展。结合全区实际,甘州区制定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意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指导意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训方案》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评估标准》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甘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同时,甘州区充分发挥财政奖励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2012年,区政府对甘州区殿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0个发展前景广阔、经营状况良好、社员联系紧密的先进专业合作社,每个给予5万元奖励,对甘州区红英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3家示范专业合作社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表彰,并对甘州区康玉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5家制种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每个扶持1.5万元,区政府共兑现扶持奖励资金91.4万元。2013年区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奖励扶持政策,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对利益联结紧密、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给予扶持,销售收入1000—3000万元的扶持5万元,销售收入3000—5000万元的扶持10万元,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扶持20万元,对带动能力特别强的专业合作社优先申报项目资金给予扶持。对总资产达到150万元以上,年作业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5万元;将农机合作社营业用房、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入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按生产性建设用地审批。为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是打造骨干队伍,以人才促发展。甘州区始终以人才为中心,努力培养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合作事业指导服务及领办创办人才队伍。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甘州区重点加强现有合作社指导员、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先后举办全区培训班12场次,乡镇培训班150多场次,累计培训135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8000多份,刻录并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讲座DVD光盘25张。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了合作社指导员的服务能力和管理人员的办社能力及管理水平。初步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理论娴熟、积极热情投身合作事业的骨干队伍。
三是开展标准化建设,以规范促发展。为有序、高效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甘州区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配套《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化建设评估办法》,并编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资料汇编》推进工作开展。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一是规范运行机制,二是规范内部管理,三是规范服务内容,四是规范财务管理。使全区4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6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步入快车道。
四是狠抓试点示范,以典型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指导服务工作中,甘州区按照合作社运行情况、经营规模、发挥作用、成员受益、发展前景等综合评价确定典型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截止目前,全区共创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社9个、市级示范社34个、区级示范社66个。在试点示范工作中,及时总结、交流并推广杰灵养鸡专业合作社等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示范效果,实现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目的。
五是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提效益。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种植业基地和金张掖百万头肉牛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品牌。通过注册产品商标,产地、基地认证,打造品牌优势,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增强合作社发展活力。止目前区内合作社共注册“紫家寨”鸡蛋、“杰灵”饲料、“金丰源”韭菜、“金元八”葵花、“清凉寺”蔬菜、“平山湖”绒山羊等23个商标。并致力于提高这些品牌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强这些产业。还有一批特色产品如红枣等也在积极申报注册商标。品牌效应的不断提高,为甘州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深入开展和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支持,甘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和质量同步快速提升,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