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近年来,我省把烟农合作社建设作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实践。本文对湖南烟农合作社的发展历程、运行特点和建设成效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建设及运行机制提出了发展对策。
一、我省烟农合作社发展现状及运行特点
我省烟农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建设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产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数量从少到多,建设质量逐年提高。
(一)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我省合作社建设经历了2006年至2008年的起步探索、2009年至2010年的试点示范、2011年至今的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全省已注册登记合作社247个,其中综合服务型160个,生产型87个。共有成员4.7687万名,其中烟农成员4.4834万名,占成员数量的94.02%,占全省烟农总数的52%。成员种烟面积78.65万亩,占总面积的50.74%。
(二)合作社运行的主要特点。 通过近三年来的探索研究,我省合作社建设总结出“一社两场三主体,六统两分一中心”的综合服务型合作社建设模式以及“一基一社、按队核算”的运作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专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覆盖率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采取“统一管理、分队承包”和“统一实施、按队核算”两种运行方式,规范了全省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流程、收费价格、服务补贴。专业化服务覆盖率逐步提高,2012年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环节的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56%、36%、25%、23%、26%,同比2011年分别提高11、4、4、1、6个百分点。专业化服务亏损面大幅减轻,亏损额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11年的0.22%下降到2012年的0.08%。
2、设施综合利用有效开展,经营效益初步显现。经营模式逐步规范,采取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三种方式, 2012年75个合作社共利用育苗工场63.29万平方米生产蔬菜瓜果;20个合作社利用密集烤房1445座生产低温菇,育苗大棚0.75万平方米生产高温菇,培育食用菌共155万袋;84个合作社利用配套农机具5724台(套)进行非烟作物作业28.2万亩。经营效益初步显现,75个开展育苗工场设施综合利用的合作社中,投入成本538.79 万元,收入795.36万元,盈余256.57万元;84个合作社农机综合利用共投入成本1508万元,收入1930万元,盈余422万元。
3、服务功能不断扩展,内生发展机制初步形成。2012年,采取业务外包方式,实行烟农辅导员入社管理,浏阳金沙、桂阳鸿运等15个合作社开展了烟农辅导员的业务外包,占全省合作社总数的9.38%。统一采购,推行农资配送精准服务,宁乡金醇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磷肥344吨、烘烤用煤2838吨,为烟农节约成本12元/亩。关爱烟农,探索职业烟农保障办法,郴州市烟草公司以桂阳雄志、嘉禾逸香等4个合作社为平台,开展了职业烟农的保障试点,共为1888户、3776人购买了56.64万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为发生重大疾病的35名职业烟农给予了1000元/人的金叶慈善医疗卡救助,为30户考上大学的职业烟农子女捐赠了7万元助学金。搭建平台,有效盘活劳动力资源,宁乡富源合作社建立以合作社为中心方圆10公里以内300余名剩余劳动力信息资料,统一派劳派工,解决了5284亩烤烟生产的劳力用工问题。
4、联社探索取得实质进展,带动合作社向更高水平迈进。2012年永州市组建了由江华冯发、兴涛,宁远旺利等12个合作社构成的两场设施综合利用合作联社。按照“六统二分”方式,联社共利用82个育苗大棚种植西瓜32.9万株,14个育苗大棚种植苦瓜等蔬菜,实现总产值368万元,利润116万元。
(三)合作社建设成效评估。1、合作社的迅速壮大,有力促进了烟叶产业发展。2012年,合作社数量同比2008年增加了240个,近三年每年增加80个左右。促进了烟叶规模化种植水平的提高,户均种烟面积同比2008年增加了9.8亩;支撑了烟叶产业的发展,在全省烤烟种植比2008年增加44.6万亩,种烟农户减少4.5万户的情况下,20亩以上种烟农户的数量由1.2万户增加到1.49万户,占年度种烟面积的比例由27.16%增加到52.11%。
2、减工降本取得初步成效,烟农满意度大幅提升。2012年合作社成员的亩均生产用工在18-22个之间,较传统方式减少15个左右,比非成员减少10个左右;亩均种烟成本为1568元,比当地非成员的种烟成本低326元;亩均售烟收入3213元,比当地非成员高361元。烟农服务满意度由2011年的43%提高到2012年的67%。
3、推进职业烟农队伍建设,烟农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12年全省举办了2期合作社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市、县两级共举办了48期合作社专题培训,合作社自行组织了237期内部培训,参训人员达到2.94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拥有专业技术特长、具有合作意识、民主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新型职业烟农,促进了烟农组织化程度提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在建设水平上,产区之间及合作社之间的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目前,产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全省10个产区在建设数量、建设质量、专业化服务覆盖率等方面的差距较大。烟农合作社之间建设水平差距更大,目前全省仅宁乡金醇、桂阳鸿运、江华冯发合作社达到“六好”高级社建设要求及行业示范社建设标准,占比仅1.2%。达到“六有”中级社建设要求及省级示范社建设标准的占比为8.5%;取得初步成效的初级社占比为49.5%;专业服务及设施综合利用差距显著,在全省2012年开展专业化服务的136个合作社中,五环节专业化服务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的占比7.7%;达到60%以上的占比11.7%,60%以下的占比88.3%;专业化服务实现盈余的有 107个,亏损的还有29个。开展设施综合利用的占比仅34%,未开展的达66%;综合利用有盈余的为87.5%,亏损的占比12.5%。
主要原因:一是各产区重视程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推进力度不一样;二是不同产区、合作社的发展基础不一样;三是与合作社管理成员的整体素质有关,能人的引领发挥作用不一样。
(二)在目标导向上存在重建设数量轻建设质量的倾向,规模小现象比较突出。目前,长沙、衡阳两个产区的生产型烟农合作社数量较多,占全省生产型合作社总量的72.4%、12.6%,占相应产区合作社总数的77.8%、39.3%。总体数量多、单社规模小,在全省247个合作社中,成员数量在1000名以上的占比2.83%、200-1000名的占比29.15%、200名以下的占比68.02%。全省平均成员数量为193人,成员最多的桂阳鸿运合作社达1281人,成员最少的浏阳金田合作社仅5人。单环节最大服务面积1.5万亩以上的占比8.82%,0.5万亩至1.5万亩之间的占比35.59%,0.5万亩以下的占比55.88%。专业服务覆盖率有待提高,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服务数量仅占全省总量的55.8%、36.4%、24.6%、23.3%和26.2%。
主要原因是:部分产区工作思路出现偏差,片面追求合作社建设数量、忽视建设质量,两场设施及烟草农机的建设投入不够,专业化服务的推进力度不大。
(三)在推进措施上存在重资金扶持轻指导服务的倾向,效益差的问题比较普遍。烟农合作社建设推进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部分产区存在合作社建设无专干、缺专项经费、建设措施无法落实等问题,对合作社建设的认识模糊,工作推进不力。同时,效益不佳的问题也比较普遍。在2011年全省运行实效较好的25个烟农合作社中,年度盈余10万元以下的占比28%,尚有2个合作社出现了经营亏损;户均分配盈余40-500元的占比64%;无可分配盈余的占比8%。约60%左右的烟叶合作社创收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缺乏。
主要原因是:工作机制不健全,产区公司缺乏专职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同时,过分依赖资金扶持手段,而对建前培训走过场、建中指导不到位、建后评估验收走形式,听任合作社自由发展,没有引导合作社强化内部管理。
(四)在自身建设上存在重依赖烟草轻自身努力的倾向,“四缺”现象较为严重。据2012年调查结果,烟农合作社“四缺”现象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缺人才,合作社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十分短缺,特别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领头人难以物色;缺资金,全省146个合作社的运行资金平均仅33万元,低于10万元的占38%;缺经验,大多数合作社组建时间不长,运作管理经验缺乏,规范程度不高;缺活力,部分合作社单体规模偏小,服务覆盖面不高,创收盈利能力不强,资金积累很少,自我发展后劲不足,过度依赖烟草部门的扶持。
产生“四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合作社建设初期难以避免,只有加大扶持和引导,才能有序推动合作社建设,但个别产区烟草部门大包大揽的行为,助长了合作社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合作社过分依赖烟草扶持,无论大事小事都找烟草部门解决,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不强。
三、发展对策
针对我省烟农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省合作社建设将坚持为烟叶生产服务的发展方向,以减工降本、农民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合作社建设质量为中心,以建设综合服务型合作社为重点,以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保障,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规范型转型发展。
(一)从健全建设机制入手,稳步推进合作社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烟草扶持、部门配合、烟农主体”的建设思路,紧紧抓住“建前宣传发动,建中指导服务,建后验收评价”三个建设环节,着力构建合作社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协调当地政府解决好合作社设施建设用地、种烟区域土地流转、专业化服务组织和设施管护经费落实等问题,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集中财力扶持合作社发展,并将合作社两场设施综合利用生产瓜果蔬菜纳入菜篮子工程项目予以扶持。
二是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管理和服务。争取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加大对烟农合作社的业务指导、项目扶持、信息服务和人员培训力度,指导合作社建立财务账,实行社帐站(当地农经站)管,指导合作社监事会开展年度内部审计、建立成员账户,规范盈余分配及会计记录。协调当地金融机构加大对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协调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落实合作社登记、税费缴纳、鲜活农产品运输等方面优惠政策。
三是切实加大烟草部门的扶持力度。建立烟叶产区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每年适当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合作社的两场设施综合利用、简易办公场所及设备配备、设施维护、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加大对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的补贴力度,将生产投入补贴的10%左右用于合作社开展的专业化服务补贴;采取业务外包方式,将烟农辅导员聘用与管理外包给合作社,费用由烟草部门承担。
四是着力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烟农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建立全体成员地位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健全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的“三会”制度,推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完善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负责经营的运行机制,实行重大事项的民主票决制和社务公开公示制。
五是建立合作社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制定合作社建设年度培训计划,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加大对烘烤技术员、分级人员、农机操作手等的技能培训力度,探索开展合作社骨干成员的技能鉴定和技术比武,以及行业内新进大学生到合作社交流挂职锻炼的可行办法。
(二)从科学合理规划入手,抓好合作社有效整合
制定全省烟农合作社发展规划,按照一个基地单元对应1-2个合作社的要求,制定高级社、中级社、初级社的建设标准,对现有合作社进行全面评估、分类管理,明确我省40个高级社、60个中级社的“十二五”建设目标。
抓好合作社的有效整合,采取注销、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成立联社四种方式,清理好资产债务,建立好资产台账,完善章程和制度,引导高级社整合初级社,组建联合社,提升中级社。稳步推进合作社建设,每年完成我省10个高级社、15个左右中级社的建设任务。
继续开展优秀示范社创建活动。开展“六好”(设施建设好、民主管理好、服务效果好、设施用管好、规模效益好、社会反响好)高级社和“六有”(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健全的治理结构、有精干的管理团队、有配套的服务体系、有严格的内部管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中级社创建活动,配合经管部门抓好合作社验收评价,对验收合格的优秀示范社,提请省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发挥示范社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从扩展服务功能入手,拓宽合作社增收渠道
突出合作社专业化服务功能,缓解烟区劳动力逐渐减少与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矛盾,发挥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解决好合作社服务需求不足、配套服务设施不够、专业化服务资金筹措较难、专业化服务无利可图、服务烟农满意度不高五个问题
积极引导支持合作社承包技术服务、物资配送、设施管护等工作,提升合作社运行水平。引导扶持合作社承担烟农辅导员聘用与管理、农资配送,提高上部叶可用性、田间鲜烟处理、订单生产等业务,合作社负责组织实施,烟站负责评价验收。探索合作社开展土地整理、基础设施简易维修、育苗基质生产等业务的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合作社增收渠道。
(四)从抓好设施综合利用与管护入手,探索合作社与烟站业务流程及功能对接
搞好综合利用,继续探索合作社联社建设。以联社为平台,整合设施资源,构建“龙头企业+联社”的设施综合利用模式以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规范两场设施综合利用方式,对于具备市场、资金、管理、技术四方面能力的合作社,采取自主经营;否则,采取合作经营或租赁经营,尽力避免市场风险,防止合作社出现亏损。
发挥合作社设施管护功能。明确合作社为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规定设施设备的使用年限,规范设施管护职责和管护经费使用监管办法,采取当地政府烟叶税返还,合作社自营收入提取,烟草部门补贴办法筹措设施管护经费,指导合作社建立设施档案、管护记录和管护资金使用台账。
探索合作社与烟站的服务流程及功能对接。开展烟站与合作社对接试点工作,形成辅导员聘用、农资服务、技术服务、设施管护、人员培训、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工作规范和保障机制,明确合作社和烟站的功能定位,实现服务及管理流程的有效对接。发挥合作社对培育职业烟农的平台作用,完善职业烟农保险保障办法,开展职业烟农评比表彰活动,提高职业烟农对烟叶种植的忠诚度和合作社的归属感。继续探索由烟草部门出资对合作社成员开展技能鉴定、购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作医疗保险,对发生重大疾病的职业烟农给予金叶慈善医疗卡救助,发放子女助学奖励等有效办法,给予烟农更多的人文关怀,稳定烟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