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0月,是一家专门从事粮食生产和为广大农户提供农机、农艺服务的合作社,服务范围覆盖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及河南省新野县等两省4县(市、区)30多个乡镇。现已发展社员158人,拥有各类先进大型农业机械数量160多台套,土地流转面积6000亩,托管面积达75000亩。先后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省五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称号,成为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领头雁”。几年来,该社创新经营机制,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双层经营模式——“双丰收模式”,即“以粮为主、双层经营、全程服务、合作共赢”。
以粮为主 唱响“主旋律”
2013年3月18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省总工会主席张昌尔到襄阳市考察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实地到国家级示范社襄州区张家集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粮食生产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对合作社双层经营模式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生产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双丰收合作社成立以来紧扣“主旋律”,长期致力于粮食生产,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达到了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双丰收。襄州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连续八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称号。八连冠的取得,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该区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突破500家。
双丰收合作社定位于粮食生产,除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之外,还与理事长宋涛的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宋涛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曾任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站长;2005年创办了大米加工厂;2008年开始探索尝试“种、管、收、加”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2010年合作社成立后,种、管、收、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逐步成熟并趋于完善。目前,全年可完成机播面积13300亩,机收面积23000亩、机插秧面积12000亩、机防面积13000亩、机械作业总面积70000亩以上。全年收购、加工优质稻1000万斤,加工饲料6000吨,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化肥等销售额200万元左右,推广水稻新品种15000斤,小麦新品种80000斤,生物肥500吨,推广农业新技术10余项。
双层经营 共建“致富社”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搞好统分结合是一道难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降低农业生产资料购买成本,节约费用,增加农产品销售效益,在法人治理过程中能够提高社员的民主办事能力。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具有重要功效,巩固和发展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通过几年的探索,双丰收合作社建立了“统一服务,分户经营”的双层经营新模式。“统”的层面,一是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十个统一”,二是合作社流转土地6000亩统一种植,充分发挥合作社统的功能;“分” 的层面,土地依然是各家各户承包经营,在种、管、收各个环节,托付给合作社管理。双丰收合作社探索的这种双层经营模式,是在分的层面继续保留的基础上,通过“统”的方式解决了“分”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人们普遍关注的新形势下“谁来种田,怎样种好田”的问题。一是“产前”统一品种和育秧。在粮食生产前期,由合作社技术部门根据土壤状况及生产习惯,结合市场行情,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对粮食种植进行统一选定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供种育秧。二是“产中”统一耕种、栽插、防治和收割。根据与农户签订的服务协议,在粮食生产整个过程中开展统一服务,提供从机耕、机插、植保、机收、的全程服务,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三是“产后”统一烘干和收购。在农民留足自家口粮后,由合作社对农户种植的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结算,既保证了粮食的销路,又解决农户集中居住后粮食晾晒、收储的难题。通过“十个统一”,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分”的层面,对各家各户承包地实行分户管理与服务。对托管给合作社的土地,实行统一服务,分户管理,农户付费,收益归户。
在合作社内部运营上,创造性地建立了“1+7+X”模式。即在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下,实行分队(专业队)进行承包和经营管理。“1”指合作社统一经营,“7”指合作社内部四个作业队和三个服务中心分工负责,相对独立经营。合作社成立了“四个作业队”:机耕队、机插队、植保队、机收队;“三个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农业机械维修中心。依照分工,各队统一使用合作社机械,向合作社交付费用。“X”指合作社社员和被服务的农户,社员和农户根据自身实际和要求,确定与合作社合作的形式和服务价格,合作社在机耕、机插、植保、机收、烘干等生产环节实行“点菜式”服务,充分满足社员和农户的各类不同需求。
几年来,通过这种新型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合作社、社员和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实现了合作社与社员的双丰收。截止2013年6月,合作社资产积累达到1100万元,社员和农户累计增收达到1500万元。
全程服务 当好“田保姆”
双丰收合作社在流转土地的同时,还采取托管方式为缺乏劳力、设备、技术的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保姆式服务”或某一生产环节的“菜单式服务”。目前,双丰收托管面积已达七万多亩,今年将突破十万亩。
为什么农民愿意将自己的土地交给合作社打理呢?主要原因是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方式比传统人工作业方式省时、省力、省钱、收入高,“种田全托管、服务全包揽”,广大农户称心如意。理事长宋涛算的“三笔账”,解答了土地托管为什么这样“火”?
“第一笔账,新农艺加农机运用账。过去,采用人工插秧的传统水育秧方式,两个人每天最快插1亩,按每个人每天工钱100块计算,1亩地要200块钱成本;现在,使用全自动机械插秧机,两个人每天可以插250至300亩,工效提高了200多倍,而且每亩地仅收取服务费70块钱,等于每亩地节约了130块钱。
第二笔账,使用良种增收账。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适宜机插水稻品种,表现最好是的C两优396、黄花占,具有抗病、抗倒伏、穗大粒重等特点,每亩产量1350多斤,比人工插秧每亩增加200多斤,按现在每斤一块三毛钱的价格,每亩增收260多块钱。
第三笔账,科技保障账。合作社对托管的土地采取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育秧、统一病虫害防治等办法,综合使用农业新技术,既减少了病虫害、又增加了收入。因为品质好,每斤要比市场价格高出一毛钱,等于每亩地又多收了130多块钱。”
“这三笔账加在一起,每亩多收入500多块钱,你说老百姓咋不愿意加入合作社?”
合作共赢 共园“中国梦”
实践证明,一个合作社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能够带动社员和农户“共赢”,根本原因在于合作社内部是否有一套规范的运行机制促进社员之间精诚合作、有效合作。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双丰收合作社建立了以法人财产权为核心,发展机制为主要内容,决策机制为动力,激励约束机制为手段,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运转高效、富有活力的“四位一体”运行机制,促进了合作社提档升级。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理事长一名,负责合作社的全面工作。推选出一名监事长,代表监事会执行监督和民主管理工作。为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和矛盾,完善了内设机构,成立了四个服务队、三个服务中心,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相互协调。
二是严格财务制度。日常开支经办人签明事由,理事长签字后开支;500元以上的费用支出须通过理事会和监事会同意;重大投资项目须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比如实施水稻收储“不落地”工程,投资建设一套百吨的烘干设备,造价60万元,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才组织实施。
三是规范分配制度。合作社主要经营收入来源是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机械化服务、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分配方式也围绕来源进行分配。对带机入社的,根据完成的作业面积,上交一部分管理费后,全部返还。如社员宋四清带一台插秧机入社,2012年完成了机插秧面积400多亩,作业收入60元/亩,扣除5元/亩的管理成本后,返还400×60-400×5=22000元。带资入社的,根据资金用途进行利润返还;如社员陈国忠带资金10万元参与糙米加工厂的经营,就在糙米加工销售收入中获得利润分成。君邦饲料公司带资金、带技术、带品牌参与饲料加工销售,在饲料加工销售收入中按70%的股份分红。
四是人才培训制度。双丰收合作社从发起成立到现在,参与者95%以上是农民,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偏低,很难支撑合作社稳健发展。为此,合作社采取了“内强素质,外请专家”的方式有效解决人才和技术问题。一方面,加强业务学习培训。邀请省、市农科院、湖北文理学院等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对合作社社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聘请专家帮助管理,合作社聘请了两名农业科技人员、两名农业机械方面的技术人员、一名律师、一名会计师。
习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双丰收合作社的“中国梦”就是:按照“标准高、机械全、技术新、规模大、实力强、服务好”的目标,力争把“双丰收”培育成为“全省一流、中部领先、全国有名”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为全国最新农机装备运用展示基地,新科技、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农业植保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土地流转、托管示范基地,实现现代农业的梦想。目前,双丰收合作社已筹资900万元,在襄阳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内建设农机展示大厅、温控育秧工厂、有机大米加工厂、粮食烘干车间、办公楼等一整套功能齐全、装备先进的办公、生产设施。
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秉承“以粮为主、双层经营、全程服务、合作共赢”的宗旨和理念,着力推进经营规模,提高服务质量,为更多的农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实现农业的“现代梦”、 “中国梦”。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