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县情
溆浦总面积3440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694个村(居)委员会,总人口92万,其中农业人口80.6万。基本县情概括为6个方面:一是革命老区县。溆浦是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向警予的故乡,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溆浦,诞生了邓乾元、向仲华等一大批优秀革命儿女,1990年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县。二是屈原文化城。爱国诗人屈原求索于溆浦并生活9年,写下《离骚》、《九歌》、《涉江》等楚辞名篇,乃屈原文化发祥地。溆浦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溆浦龙灯、高山号子、辰河高腔、龙舟竞渡享誉盛名,辰河目连戏、花瑶挑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屈原文化,境内建有屈原庙、涉江楼、桔颂阁、怀屈楼、屈原文化广场,逐步打造屈原文化城。三是抗战决胜地。溆浦龙潭是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主战场,1945年4月,中国军队在龙潭弓形山和青山界浴血奋战,将日寇南犯的铁蹄斩断在雪峰山脚,龙潭战役成为抗日战争的决胜之战。四是湘西乌克兰。溆浦物产丰富,为“湘西粮仓”,是全国粮食主产县、全国油料主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旱杂粮开发重点县。境内有水果品种370多种,朱红桔、脐橙、鸡蛋枣、脆蜜桃等享誉全国,被誉为“江南水果之乡”和“南方枣乡”,享有“湘西乌克兰”美称。五是资源宝藏库。县内矿藏有硅砂、石灰石、煤、锑、锰、金等37种之多,硅砂石储量10亿吨、石煤储量100亿吨、石灰石储量3亿吨、花岗石储量4亿立方米以上,是全国乃至亚洲闻名的优质硅砂基地。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唐代开元五年的龙泉寺、清朝乾隆年间的阳雀坡古村落保存完好;“思蒙山水”为“新潇湘八景”,堪称“小桂林”;原始次森林“米粮谷”、“山背梯田”等自然景观,让人留连忘返。六是理想创业园。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通车,东到杭州5小时,南下广州4小时,西至昆明3小时,北上武汉2小时、长沙1小时,交通优势日益明显。新阶段,溆浦将按照“振兴工业、提升农业、统筹城乡、创新驱动”工作思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让溆浦成为“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个个都能梦想成真”的投资创业乐园。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采取“宣传引导、培育改造、规范提升、重点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健康发展,有效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3家,其中种植业109家、养殖业46家、林业32家、农机4家、其他22家,登记在册的合作社成员1.7万余人,带动农户4.2万户。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发展模式: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经营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引导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上连企业和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发挥合作社的纽带作用,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联结关系,带动农户发展。如春和现代农业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发展黑木耳产业。公司引导种植户分区域组建黑木耳生产专业合作社13个,由公司担保,县农业银行为每户种植农户提供3-5万元小额贷款,公司统一为农户提供种苗,统一组织农户生产,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并签订最低保护价回收合同,有效解决了种植户技术、资金和产品销售等难题。2012年,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2100户,在我县23个乡镇60个村及芷江、辰溪、安化等地发展黑木耳种植面积6000亩,带动农民增收4000万元,户平增收2万余元。
二是大户领办模式。积极引导种养大户、流通大户领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单家独户经营的农户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抱团建基地、创品牌、闯市场,形成规模效益,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如低庄镇牌子田村种粮大户刘仁仙牵头创办生态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稻生产。现合作社发展种粮户76户,拥有插秧机、联合收割机、中型拖拉机及旋耕机等各类农机具24台(套),建立优质稻基地2200亩,实行统一机耕、机插、机防、机收作业,同时,为周边群众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2000余亩。2012年产粮食1300余吨,实现收入370万元。
三是能人创业模式。一批有能力、有技术、有资金的社会能人投资创业,创建合作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如沿溪乡瓦庄村村民王依清利用外出打工积累的资金和技术,返乡创办君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产业,现入社农户413户,辐射带动我县沿溪、两丫坪、低庄等9个乡镇和隆回县小沙江等地群众共发展中药材基地6000余亩,并建立起中药材加工生产线,组建20人的专业营销队伍,在广西玉林,安徽亳州,广东汕头,山东青岛等中药材市场建立销售窗口,产品出口韩国,是怀化市第一家具有出口中药材资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销售中药材产品230多吨、种子30多吨、苗木80多万株,实现销售收入1246万元,利润436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600万元,“二次返利”社员265万元,带领山区群众走上致富路。
四是专业联合社模式。同一产业的农民,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成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如雪峰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至今,全县90%以上养蜂户加入该社,合作社现有蜜蜂8800箱,年产蜜量达500吨。合作社注册“紫荆”牌商标,统一产品品牌、统一销售,并与湖南雪峰食品公司合作开发蜂产品精深加工,致力打造全省蜂产品知名品牌。
三、主要做法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2005年,我县率先在全市13个县(市、区)中建立县级农经网站——溆浦农经网,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栏,并通过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印发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社建设流程及规范化建设规章制度、合作社发展动态和典型范例,让广大农民了解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发展和加入合作社生产。今年6月,县手机报开设了《经管之窗》专栏,对我县合作社发展成果进行深入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大大增强了农民申办合作社、加入合作社以及办好合作社的信心,营造了发展合作社的浓厚氛围。
二是注重专业培训,提升管理水平。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采取专家授课、技术解答、现场参观、经验交流、讨论座谈等方法,不断提升合作社领头人的科技水平和经营能力。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创业培训、扶贫培训等项目,每年培训合作社成员5000余人。特别是农业技术专家采取现场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手把手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传递农业信息,指导合作社经营管理,有效提升了办社水平,提高了生产技能,促进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发展活力。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溆浦县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施细则》和《溆浦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财政奖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拿出50-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地大户实施奖励,达到奖励标准的,有多少奖多少。同时,将省级示范社创建纳入为民办实事内容,选择一批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列入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县级领导定点联系、业务部门具体帮扶、技术人员结对指导制度,为合作社做优、做大、做强提供全方位支持。
四是坚持示范引导,培育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每年筛选3-5个产业基础较牢、发展潜力较大、带动农户较多、服务能力较强的合作社,重点进行指导和扶持。积极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合作社经营管理,增强社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扶持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规程,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创绿色品牌。整合涉农项目,支持合作社创建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完善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并引导合作社建立完善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带动更多群众发展。2009年以来,成功创建了5家运作规范、综合效益明显、带动能力较强的省级示范社和10家市、县级示范社。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提升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身建设欠规范。部分合作社组织发展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建立章程和制度,基本上靠理事长个人的信誉来维持管理,靠领办人个人能力经营运作,缺乏必要的议事机制和监督机制,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能真正与社员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甚至个别合作社纯粹是为了争项目、争资金,摆个空架子,没有开展具体服务。
二是服务水平欠档次。大多数合作社建设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发展思路不宽,方向不明,为农服务的能力有限;合作社服务内容多数限于普通生产技术推广和指导,在农业科技信息、精深加工、产品销售等方面缺乏力度,服务内容单一,组织化程度偏低,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社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缺乏打创精品名牌意识,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开拓市场能力差。
三是政策扶持欠力度。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但配套政策相对滞后,省、市一直未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致使在用地、用电、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尤其是金融支持力度小,受贷款质押制度限制,大多数合作社因没有抵押物而无法贷款,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同时,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示范社创建扶持资金规模小,数量少,而且没有延续性,致使发展后劲不足。
在今后工作中,我县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合作社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努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