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长治市农机局郭小龙
近年来,长治市农机部门确定了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思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经历了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服务能力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五周年来,长治市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12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213个,参加合作户数达到1711户,固定资产达到13768万元,占地面积达到615亩。现拥有办公用房、机库、库房、库棚、维修用房等建筑面积87876平米,拥有各类拖拉机1265台,配套农机具3458台件,收获机163台,维修及其他设备877台,总价值11256万元。现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市132个乡镇,服务户数17万户,服务耕地面积163万亩,合同作业面积达32万亩。完成各类作业面积210万亩,实现收入6412万元,纯收入3250万元。现全市登记的农机大户为455户,拥有拖拉机897台,配套农机具2350台件,收获机152台,其他机具468台,总价值8996万元。全年完成作业面积110万亩。实现收入3910万元,纯收入2193万元。全市240个农机维修网点,维修从业人员861人,全年维修各种拖拉机19415台,收获机械421台,配套机具2.1万台,其他机械1.1万台。实现维修收入2300万元,纯收入107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910万元,纯收入569万元,其他收入73万元。
二、运营方式
全市农机合作社主要是由农机大户牵头兴办,社员以农机具实物出资的形式组建而成,合作社基本是以开展农田作业为主,其中有40%的农机合作社既从事农田作业,又开展农机维修业务。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方式,根据全市的发展现状,结合专业特点,确定了“六统一、两公开”的发展模式。“六统一”即:统一信息服务、统一分工耕作、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收支结算、统一机械加油、统一保养维修。“两公开”即:社务公开、财务公开。为加强规范管理各县区采取许多好的措施,如襄垣县制定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农机大户等级评定办法(试行)》,按照等级评定的8项评定要求,对全县3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等级评定,全力打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优质服务品牌。屯留县政府对农机合作社发展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四纳入”的措施,即:将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纳入各级党政部门年度工作责任考评体系,纳入重要工作督察范围,纳入支农惠农政策投资体系。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主要特点
1.地域发展均衡化。长治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达到213个,平均每个乡镇已达到1.6个合作社,提前实现了乡均一个合作社的目标,而且乡乡都有合作社。
2.经营主体多样化。经营农机合作社的虽然以一步一个脚印紧跟形势发展起来的农机大户带头兴办为主,但也出现了村干部带头兴办的合作社,企业兴办的合作社和能人带头兴办的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
3.生产作业规模化。如襄垣县超洋合作社成立初由5户农机户组成,有拖拉机8台,收获机5台,配套机具30台件,现在已发展到有社员33人,各类机具98台件,合作社下辖3个作业队和1个农机维修队。2012年流转土地500多亩,收获玉米30万公斤。农乐合作社现有各种机具84台套,年作业面积达到5万亩。
4.服务质量优质化。农机合作社的主体大部分是农民,他们深知服务质量和合作社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们始终坚持“急农户所急,想农户所想”服务至上的理念,从而靠优质的服务羸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扶持措施
1.在培育上择优发展。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把扶持较大规模、较强服务能力、有较好社会影响的农机大户作为扶持重点进行培育,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长效机制,以此推动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2.在经营上培养引导。在运行过程中,注重培养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服务功能上实现多元化,经营上走市场化的路子,不仅引导其开展田间作业,同时开展技术培训、机械维修、新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需求为出发点,以综合效益为目标,通过合作社的优势跑业务,组织成员开展各种作业,以经济效益带动发展和建设,让农民看到合作社带来的实惠,激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合作社建设和服务的开展。
3.在发展上政策倾斜。积极协调与各部门合作,为农机户提供作业或需求信息,积极争取项目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和使用农机具给予补贴。在安排项目时,优先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以农机项目的建设来带动合作社的建设。
五、重要作用
1.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了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推广的各类大中型、高性能的先进农机装备大部分为农机合作社购置,并建设了一批库棚和维修场所,成为推进全市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主力军。
2.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现有土地已不足以使农村所有的农民靠土地走上富裕道路,农民工进城务工便成了必然趋势,起初农民工农忙时还得返乡忙种植、忙收获。目前,有更多的农户把土地以合同的形式流转到合作社,自己从事其他职业。
3.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产业化。随着农村教育理念的提高,农村学生进城读书较多,父母也随读进城并参与其他务工的比例逐年攀升,部分家庭的土地闲置,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既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产业化,从单纯耕作的利润空间上升到种产销的利润空间,既提高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又真正实现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六、制约因素
1.资金不足问题。农机合作社作业主要靠大中型机械,由于价格高,补贴资金有限,投资大、回报率低、经营季节性强,造成其投资回收期较长。建库房需要大量资金,仅靠合作社的力量,难以承受,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同时合作社由于规模小、不规范,不被金融机构认可,在融资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限制了合作社发展步伐。
2.合作机制脆弱问题。多数合作社凝聚力较低,合作社与社员联系不紧、不牢,合作机制脆弱。部分合作社存在着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和、遇险则散的现象,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3.库棚建设问题。办合作社就涉及到库棚建设及办公场地建设,国家对农村占地实行了严格控制,虽有扶持合作社发展优惠政策,但具体操作非常困难。
4.规模发展问题。现行的生产经营体制,使农机合作社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目前土地流转只是农机合作社与部分农民之间的流转,流转地块不集中,难以进行大规模作业。再者现在流转土地的价格一直在提高,合作社成本加大,许多合作社不愿再大面积流转土地。
5.经营管理能力问题。经营农机合作社的大部分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及效益又不足以吸引年轻的具有专业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人员参加,加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非常琐碎,必须进行系统培训,否则难以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经营。
6.农机维修问题。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规模小、需升级改造,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浪费巨大。农机维修行业人员专业素质低、知识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七、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各级领导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总结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新动态、新亮点和新典型,加深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明确农机化发展的组织模式以合作社为主,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主体,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特别是用地上给予支持,协调各部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加大力度、完善机制。要理顺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环境,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要争取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切实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提供政策导向,及时研究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次要多方投入,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参股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农机化发展资金,用于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信用贷款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贷款项目。
3.找准问题、推进发展。目前,农机具场库棚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具锈蚀损坏现象严重,亟待各级财政的扶持与投入。只有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场库棚设施建设,才能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首先要积极争取财政对农机具场库棚建设给予支持和投入,同时要引导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以适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其次农机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积极建议政府在合作社大院建设用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4.强化管理、提高素质。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初级阶段向规范的高级阶段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宗旨是“民办、民营、民受益”,农机专业合作社隶属于现代农业企业行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内部管理水平高低,代表着一个专业合作社的成熟规范程度。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制定内部管理人员培训计划,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