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都匀市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采取支持、引导、指导、扶持等多项措施,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农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
都匀市农村辖8乡6镇2个办事处,87个村1037村民小组,73696户,总人口48万人。截止2013年10月,全市共组建、注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5个,注册资金总额22890万元(2011年,注册88个,注册资金8378万元2012年,注册36个,注册资金1860万元2013年注册7个,注册资金32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115个(粮食4个、蔬菜12个、茶叶62个、其他37个),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43.5%养殖业64个,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24.2%种养业66个,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24.9%服务业12个(农机9个、植保3个),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4.5%林业1个,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0.3%渔业3个,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1.1%其他4个,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1.5%。
二、基本类型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利用公司的品牌优势,合作社组织农户按照品牌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产品以订单的形式由龙头企业负责收购。合作社在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市有螺丝壳河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匀市坪阳长雾山毛尖茶叶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等12个,占4.53%。螺丝壳河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65人,资产共计1000多万元。近年来,合作社不断进行规范化建设,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检验,QS论证,申请了“明黔”牌商标。积极发挥中介和纽带作用,注重搞好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农产品销售、物资供应等统一服务,3年来新发展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新建茶青交易市场一个。同时打造农业观光农家乐、观光长廊等多元化观光项目,进一步助推都匀旅游业的发展,带领当地农民群众致富。
二是种养大户创办型,主要采取以“公司+园区+农户+市场客商”模式。这类模式有都匀市高山养殖专业合作社、都匀市良亩乡道芬蔬菜专业合作社等20个,占7.57 %。都匀市良亩乡道芬蔬菜专业合作社,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广州海特果菜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专供粤、澳、澳蔬菜示范基地。目前,流转土地500亩种植茄子,销往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带动了本市“南菜”蔬菜种植0.5万亩,并与周边县5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社与基地技术共享的连接链,年收购蔬菜1.6万吨,解决就业300余人。
三是行业协会带动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运作。全市有平浪镇香米专业合作社等16个,占 6.04%。平浪镇香米专业合作社建立以来,积极与粮油销售商建立良好的市场营销、生产服务关系,加强对外宣传。通过合作社的运作,香米基地由原来的1100亩发展到2012年的3500亩,带动全乡及周边香米总产提高到2012年的6000吨,拉动平浪大米价格上涨0.3—0.5元/公斤(比照全市平均粮食价格),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做好项目编制。结合茶叶、畜牧水产、中药材、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主导产业和“东果药、西茶鱼、南菜花”产业布局,编制《贵州省都匀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都匀市“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规划》、《都匀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都匀市现代生态畜牧渔业发展规划》、《都匀市现代高效茶叶产业园区示范规划》、《都匀市现代高效中药材产业园区规划》、《都匀市坝固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都匀市蔬菜产业园区规划》,为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选择具有特色、带动性大、效益好、有一定规模的项目编制项目库,2013年共入库项目12个,总投资12045万元。
二是争取资金,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组织合作社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2013年,为都匀市螺丝壳河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企业贷款贴息项目等4个项目争取2013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64万元。争取金融信贷支持,为6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1000万元。
三是围绕特色产业,加强推介宣传。围绕茶叶、畜牧、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强合作社推介宣传,提高合作社影响力。如积极组织螺丝壳河头农民专业合作社茶等参加贵州省绿茶节及全国各项评比活动,参加北京、香港、韩国釜山、信阳等茶事活动10余次。借助各项茶事活动,带动销售和种植量的提升,螺丝壳河头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茶叶面积达20余万亩。今年,螺丝壳河头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四是树立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围绕该市特色农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2013年,取得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有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9个。引导都匀市螺丝壳河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匀市凯口桂花腊味坊专业合作社、都匀市凯口老布依养殖专业合作社、都匀市凯口香香米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都匀毛尖”、“酝祥香”大米、“凯口大米”、“南黔记”野山鸡、“老布依”猪腊制品、“桂花” 猪腊制品等品牌产品。“都匀毛尖”品牌2013年价值达12.93亿元。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模偏小,总体实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仅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0%,普遍规模偏小、实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明显优势,合作领域窄,整体发展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随意性大。合作社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虽按照相关规定建立《章程》,但大多流于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民主意识差,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运行不规范,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成员之间缺乏合作,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内部管理不规范。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文化知识不高,专业技术不强,管理能力差。社员入会和退会缺乏基本的手续和程序,随意性大。
三是科技投入不够,科技含量低。科技投入不够,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环节,对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加工技术等研究、投入不足。合作社的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低。
四是分布不均,整合不力。行业分布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种养殖传统农业,占92.6%。地域分布方面,主要是基于本乡村范围,覆盖面小。受行政区域界限和不同类型的因素影响,各合作社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富技能
结合该市实际,精心组织各类培训,加强规范内部组织机构方面的培训。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着力培养一批懂合作、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全面提高合作社的综合素质和致富带富技能。
(二)加强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根据该市产业特点和布局,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总体规划,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支持鼓励有竞争力的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围绕农业产业带创办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扩大对农民的覆盖面促进合作社之间的联合。鼓励同类专业合作社以产业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抱团闯市场。
(三)加强扶持,切实优化各项政策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实施“银企对接”活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不断丰富符合合作社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降低准入门槛和融资费用,切实解决合作社缺资金问题。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项目,优先委托、安排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需要的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审批。按照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具体操作执行办法,出台详细的合作社税费优惠目录,增加透明度、操作性,确保实施到位。三是加大品牌建设扶持力度。农业、工商、质量技术、科技等部门共同搭建“品牌兴农”平台,在信息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基地建设方面给予合作社更大支持。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补贴力度,科技项目优先向合作社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着力培养一批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业绩上层次的“示范专业合作社”,以示范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形成优势互补、互帮互助机制,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四)加强合作,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
一是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行业联合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不断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拓展新市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活动,促进合作社与城市超市、学校食堂、大型企业等实现产销衔接,拓宽销售渠道,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费用,增加经济效益。三是搭建平台,组织合作社开展互访、研讨等形式的交流活动,引导专业合作社开展诚信互助合作。四是整合“都匀毛尖”茶等特色产业资源,扎实抓好专业合作社的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