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事迹之一
比翼双飞竞风流——记市优秀大学生村干部霍磊、段翠萍夫妇
在日前结束的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霍磊、段翠萍夫妇被评为全市第一届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夫妻两人同时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干部,这在我市还为数不多。去年,他们夫妻俩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分别经过单位选派和参加全市统一招录,成为我市首批大学生村干部。
志在农村
霍磊和段翠萍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最熟悉农村的生活,最了解农民的辛苦,对农村和农民也怀有最深的感情。他们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目睹了农村的改革变迁。他们感到,尽管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很落后。今天的农村不缺政策、不缺劳力,缺的就是知识和人才,更重要的是缺一个好的领头雁。何不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家乡做点贡献呢?于是,大学毕业后,俩人经过商量,回到了家乡。霍磊成了杞县县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段翠萍则在杞县一家私立高中教学。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当得知杞县要从县直单位选派一批有文化、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的时候,霍磊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县委组织部的领导同其谈话,当谈及报名动机时,霍磊说:“我一直有个心愿,想找一个历练自己人生的舞台,更想为家乡做些实事。”他主动要求去比较偏远的傅集镇马庄村,就这样,霍磊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父母不理解,亲戚朋友不理解,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冷嘲热讽。面对这些,霍磊毫不动摇。2008年,他得知我市要从社会上统一招录一批大学生村干部,又动员妻子段翠萍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段翠萍也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
融入农村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村官之路更是如此。
刚到村时,村民对霍磊不冷不热,有时甚至还说一两句风凉话,但霍磊并不在意,而是一如既往笑脸相对,和气迎人。有一次,村民李建立去田里锄草,霍磊正在田里看庄稼,看到李建立后,便主动走上去和他一起干了起来。霍磊虽然出身农村,但已经几年不干农活了,不一会儿便满头大汗。看着霍磊满脸的汗水和双手磨出的水泡,李建立感动地说:“行,你这小伙子不错,待人实诚!”霍磊爷爷病危的那天晚上还念叨着霍磊的名字,而霍磊因为在村里没能赶回见爷爷最后一面,第二天早上看着最疼爱自己的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他内心难掩悲痛,至今仍愧疚不已。
段翠萍所在的村是城关镇北关村,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位置的因素,北关村的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发展相对城关镇其他几个村比较落后。段翠萍入村时,正值“三夏”大忙季节,为了防止村民焚烧秸秆,她每天冒着酷暑和村组干部一起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讲解秸秆还田的好处。第一次发传单的时候,村民看到一个丫头来了根本就不理会,段翠萍并不气馁,而是耐心讲解,最终说服了大家。
去冬今春,杞县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大旱,面对突如其来的旱灾,霍磊和段翠萍积极投入到抗旱浇麦这场战斗中。霍磊每天住在村子里,不是帮这家装水泵,就是帮那家架电线,还自费为村民买来1000多米电缆线,为群众解了燃眉之急。段翠萍每天更是风风火火,白天泡在田间地头,饿了就啃包方便面,渴了就喝点自带的白开水,晚上住在村委会,一刻也不敢离开。截至目前,马庄村和北关村的麦田已全部浇灌一遍,取得了抗旱浇麦的决定性胜利。
经过近一年的农村工作和生活,霍磊和段翠萍都感觉到:要想做一名“村官”,必须先做一名村民,只有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之中,群众才会信任你。如今,他们对各自任职村的情况可以说已烂熟于心、了如指掌。
奉献农村
当“村官”就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这一点霍磊和段翠萍很清楚。现在小两口见面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就是如何在各自的村打开突破口,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上做文章。
马庄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祖祖辈辈依靠农业为生,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还是以传统的种植棉花为主,近年来,辣椒和大蒜的面积有所扩大。但是,这种分块的小农经济很脆弱,经受不起市场风险的考验,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同时,也更迫切需要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马庄村地理位置虽然偏远,但交通非常便利。因此,入村不久,霍磊在村委会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温室无公害蔬菜种植,让马庄村的蔬菜走出去、响起来。村“两委”班子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和走出去参观,先后引进了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温室蔬菜,去年冬季蔬菜刚上市就供不应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
就在丈夫想方设法为马庄村寻找致富路的同时,段翠萍也没有闲着。在北关村,通过和村组干部接触、走访群众,她发现北关村的北关大街有很多闲置的门面房,而北关大街又是通往兰考县的必经之路,因此,她向村“两委”建议要整合闲置门面房的资源,充分利用、统一管理,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村里收入增加了,还要想法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裕起来。通过了解,段翠萍发现,村里不少农户有搞饲养的传统,她就挨个走访村民,及时了解他们所需所盼,归纳了几个问题交给村“两委”研究,帮助村民把饲养业做大做强。农民遇到资金问题,她就和村支书商议协调小额信用贷款,先后协调贷款12万元;村民遇到了技术上的问题,她就跑到县兽医站咨询兽医专家,请来专家为农户讲解技术,举办义务讲座12次,并出资500多元买来书籍和光碟免费发放给饲养户。
而今,当回过头来去回味这一年的农村生活时,段翠萍告诉记者:“选择了农村就选择了奉献,农民会记住我们;选择了农村就选择了磨炼,生活会记住我们。”
陈彦召:承包农田的大学生村官
一个大学生村官,缘何进村任职两年后又去包地种田,搞起了现代科技农业?这个让人费解的大学生村官就是河南省宝丰县赵庄乡周营村的党支部副书记———陈彦召。他另辟蹊径到底为的啥?是工作不适应,还是嫌挣钱少?……
今年26岁的陈彦召,是2005年被组织上选派到赵庄乡周营村的大学生村官。进村任职后,他踏实肯干,为人谦和,深受干部群众的好评。为让群众早日致富,陈彦召在2005年底为村民靳廷建策划建立了一家农资超市,一年下来就获利4万元。2006年初,他又帮助村民徐成刚购买了50多头牛建起了一个养牛场,当年徐成刚赚了近6万元。年底,徐成刚拿着1万元找到陈彦召说:“小陈,这是我给你的辛苦费,你一定得收下。”陈彦召却婉言谢绝了。他说,那是村干部应尽的职责。对陈彦召的工作,村干部都给予肯定,但陈彦召却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总觉得和自己当初设想的“让全村人都富裕起来”的目标有着很大差距。问题出在哪儿?为此,他又审慎地对周营村和自己过去的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
周营村是个远近闻名的魔术专业村,全村1718口人,大多数青壮年都会表演魔术,村民自己组织了112个魔术演艺团体,常年在外演出,年经济收入2000多万元,是一个较为富裕的村。但陈彦召在与村民的交谈了解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村里凡是能够外出从事演艺的,都是比较富裕的人家,而另外还有一部分村民,因没有一技之长,只好去外边打短工,一年也赚不到几个钱,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周营村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外出人员对家中的责任田无暇顾及,有的让别人耕种,有的甚至撂了荒。他这才恍然大悟:过去对周营村的了解只不过是表象,没有吃透村情。脱离村情开展的工作,不可能为那些没有技艺的人找到一条大家都能走的致富路。问题找到后,陈彦召想:“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土地。”基于这种理念,他决定承包村里的机动地,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搞特色种植和无公害种植,给村民做个示范,让那些没有演艺专长的人靠现代农业发家致富。于是,陈彦召向村两委提出了承包村里机动地的要求。经村两委成员和群众代表协商同意,2007年10月,他承包了村里23亩土地,合同期为20年。从此,他走上了一条大学生村官用示范现代农业的方法带动群众致富的新路子。
当年10月,陈彦召在23亩土地上种了13亩良种秋小麦,余下的10亩留作“春播地”。他很精明,将这13亩良种小麦在播种之前就与县种子公司签订了协议,为种子公司培育良种,因而,价格比市场价高出10%左右。虽然播种晚了点,产量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每亩产量仍达到400公斤,总收入仍超过了1万元。
2008年春天,陈彦召在留下的10亩“春播地”上,培育了107速生杨树苗1.5万棵,小叶黄杨4万棵。余下的地块,他除种植茄子、韭菜、大葱等蔬菜外,还将引进的优质高产长线辣椒杂交品种———辛香8号与西瓜套种。他种的瓜菜,由于施的是粗肥,味道纯正,很多群众都跑到地里去买,没出地块就卖完了。特别是卖西瓜时,人们争先恐后抢着买。有的还提前打招呼,“挂号”买瓜。
陈彦召对记者说:“1亩地能赚1万元,你相信吗?”“不相信!”“那我就给你算一算账。去年套种的辛香8号长线辣椒,亩栽植1500棵,辣椒长得有8寸长,每棵收获辣椒六七斤,每棵按6斤计算,那就是9000斤,按1元一斤计价,获收入9000元。套种的西瓜亩栽植900棵,向外卖了7000斤西瓜,亩收入5600多元。这两项加在一起,总收入14600多元。这是第一茬收入。7月份以后,又复种了萝卜、白菜、芥菜、寒蒜等蔬菜。单说寒蒜这一项,年底亩产近4000斤,价格按每斤1元计算,收入了近4000元。可以这样说,复种的第二茬菜收入,作为全年的生产成本是绰绰有余。你说,上半年收入的14600多元,是不是纯赚的?”经陈彦召一算账,让人不由得不信。如今,周营村的不少群众纷纷向陈彦召取经,向他预约,表示今年也要种植西瓜和辛香8号线辣椒,而且让他给提供种子,负责种植技术。
为密切群众关系,也为了让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全村群众共享,陈彦召种的瓜果蔬菜,凡是本村群众买,都一律半价,对贫困户则免费赠送。村民朱卫东是个40多岁的单身汉,患有小儿麻痹,还要侍候年逾90岁的双亲,家中很是困难。陈彦召不仅经常给他家送去一些蔬菜,有时还送去一些鸡蛋和肉。朱卫东感激地说:“彦召有知识,没架子,心地善良,跟谁都合得来,是个大好人。”去年夏天仅瓜果蔬菜优惠村民这一项,陈彦召就少收入了15000余元。西瓜刚成熟时,他在村上的几个闹市口分别放了一袋西瓜,让乡亲们免费品尝。
现在,他培育的速生杨和小叶黄杨长势良好。苗圃里的1.5万棵速生杨树苗长得粗壮茂盛,已经有3.5米高了,过些日子就可对外销售,他计划今春卖掉1万棵。按低价1.5元1棵计算的话,可获收入15000元。
在耕种这些土地中,因为资金不足,县大学生村官办公室帮他协调了2万元贷款,他个人又筹借了2万元。为浇地需要,他投资5000元打了一眼26米深的井。为便于管理,陈彦召又在地里盖了3间简易房,忙时吃住都在田地里。一个人忙不过来,他让哥哥开上手扶拖拉机从汝州市温泉镇老家过来帮忙。为解决技术问题,他订阅了大量科技报刊,购买科学种植的书籍。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就请技术人员前来“把脉问诊”。
陈彦召种地不但讲科学,而且侍弄瓜菜肯卖力气。去春以来,陈彦召投入的劳动越来越多,手上磨出了血泡,继而出现了厚厚的茧子。为了不让种的瓜菜受污染,他不用农药,坚持用锄头锄草,用手薅草。去年夏季,有时锄地一连要干好几天,晒得胳膊和后背都脱了皮。晚上睡觉躺在床上,背上就像针扎一样难受。给他帮忙的哥哥对弟弟说:“咱们还是别干了,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吗!”然而,陈彦召却坚定地说:“付出就一定能得到回报。”他对哥哥说:“咱承包的23亩地,年收入至少能够达到5万元,除去成本还能赚2万元。”
其实,陈彦召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赚钱,他是想通过科技示范来带动群众,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靠现代农业致富。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有几户村民在他的示范园附近搞起了瓜菜种植,还有10多户也准备小面积试种。邻村有个村民看到陈彦召种植的瓜果蔬菜销路好,去年就在陈彦召的承包地附近,搞起了蔬菜种植园。眼下,陈彦召正琢磨着成立一个合作社,在周营村及其周边村庄,帮助农户大量种植无公害瓜果蔬菜。利用周营魔术村的名气,推出周营无公害瓜果蔬菜的品牌,建起一个无公害瓜果蔬菜生产基地。
陈彦召在这块希望的田野上,利用现代农业耕耘出了新的希望,走出了一条大学生村官如何为农民服务而又大有作为的新路子。记者期待着他取得更好的成绩,带动更多的村里人及周边村的群众,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步入小康生活。
大学生村官介同斌:青春建功新农村
6年前,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毅然辞掉了县城舒适的工作回到了农村。6年后,他不仅带领两个行政村近2000人走上了致富路,还成为拥有固定资产7400万元、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的公司董事长,并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 “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等荣誉。
他,就是淇县西岗乡坡袁庄村党支部书记、淇县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介同彬。
有志何不下农村
1997年,从农业院校毕业的介同彬,被分配到家乡淇县的供销社工作。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能跳出农门,村里人都感觉介同彬很有出息。当时,他一个月能拿五六百元的工资,在县里也算是不错的待遇。然而,每次回家看到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介同彬心里很不是滋味。
2002年,淇县县委在全县推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介同彬感觉实现自己抱负和人生价值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他背着家人,悄悄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他被分配到自己的家乡原庄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打铁还须自身硬
当时,原庄村是淇县有名的贫困村。上任之后,根据生猪市场不断走俏的市场分析,他决定动员村民养猪致富。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村民们对他这个大学生村干部并不买账。任他磨破嘴皮劝说,村民们就是不为所动。“要带领群众致富,只有自己率先致富,才有说服力。”一个村民一句脱口而出的话,使得介同彬茅塞顿开。
“既然乡亲们要看看‘样板’,那就自己先干出个样子吧!”介同彬拿出全家的积蓄,靠借贷筹集资金150万元,利用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特长,带头承包了村集体濒临倒闭的养猪场。
经过艰苦创业,他的养猪场两年时间内发展成为固定资产1600万元、年出栏1万头商品猪的规模。2004年,介同彬又投资1800万元,建成了集猪苗繁育和种猪饲养为一体的淇县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7400万元,年销售收入达8000万元。
共同致富奔小康
自己致富后,为了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2004年3月,依托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介同彬又筹建了淇县农友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及附近村社员800余户。在介同彬的带领扶持下,原庄村已经发展饲养户100多户,2006年原庄村人均收入达7400多元,比2002年增加50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畜牧饲养专业村。
看到介同彬的出色成绩,邻村坡袁庄村的群众坐不住了,村民们强烈要求乡党委把这个有本事的“大学生村官”请来当自己村里的带头人。县委和乡党委顺应老百姓的呼声,决定调介同彬到坡袁庄村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坡袁庄村有500多口人、人均年收入只有2400元,全村有32户是困难户,村民在吃水、住房、行路等方面存在很多难题,一度被人称为“破袁庄”。
面对新的挑战,介同彬没有退缩。他依靠村两委班子和广大群众,仅仅一年的时间,就通过多方筹资和发动群众义务劳动,带领群众将1500亩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还给村里引来了自来水,在村里修起了8条水泥路。
在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后,介同彬把精力集中到了带领群众饲养致富上。依托自己的公司,通过争取项目和贷款,介同彬投资13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年出栏1万头生猪的生态饲养示范小区,反租给群众养猪。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介同彬承诺:“公司免费为大家提供各项技术服务,赚钱归大家,赔钱我担着。”饲养小区内还建了9个大型沼气池,免费为村民集中供气。
2008年坡袁庄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800元。
和谐乡风拂面来
坡袁庄村村民生活富裕了,介同彬又把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提上了日程。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坡袁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上访案件的“三无村”,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出色的成绩,使介同彬得到了组织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介同彬2006年9月当选为省八次党代会代表,2008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奋斗没有终点,追求永无止境。谈及下步工作打算,介同彬说,他将进一步带领群众,力争用3年时间,在坡袁庄村建成年出栏3万头种猪、商品猪的示范区,占地300亩的有机种植示范区和年屠宰30万头、年产值3亿元的生猪加工园,使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百万元,让坡袁庄村成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