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事迹之三
大学生村官孙建:发展农村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孙健,山东平邑人,1984年6生,聊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7年5月加入共青团,2004年在全省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被评为全省优秀学生。时任校刊《黄河浪》社长,院广播站长、编辑部主任。2005年荣获菏泽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07年在大学期间列入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自高中以来热爱写作,大学期间学习散文创作,师从耿立教授,宋聚轩教授。现为《时代文学》特约通讯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菏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北大荒文学》、《菏泽青年作家》、《儿童启蒙》、沂蒙晚报、牡丹晚报、菏泽学院报等省、市、县级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福气》一文获全省"希望杯"艺术作品征文大赛优秀奖。《乡路》一文在平邑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莲建杯"有奖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2008年9月份孙健放弃在省城媒体的工作,参加了临沂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凭借自身的努力现任职平邑县铜石镇泰和社区主任助理。自到村任职工作以来,他在农村已经度过了四个多月。农村的山好、水好、人好,可是相对来说农村却是贫困的,但绝对充满着生机。在这短暂的四个月,他对农村有了新认识,对这片土地有了感情,也都充满信心要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撒到这片美丽的沃土上。
四个月前,当孙健第一次到来到我所任职的泰和村时,感觉很茫然、不知所措。但是镇里和村里对他的生活与工作都倍加照顾。他也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向村干部取经验,开始慢慢转变角色,在村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他们实行班级化管理,孙健被推选为班长。在班委的组织下先后举办了和兄弟乡镇的联谊交流会、科学发展观征文、庆祝平安夜、邀请你到我村等活动,创办了《大学生村官报》、谱写了一首名为《青春壮志》的村官之歌激励自己。在宣讲党的是七届三中全会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他和同事李伟编印了《泰和宣讲快报》,开辟了"父老乡亲听我讲"专栏。通过授课和座谈等方式,与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
孙健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利用自己的所学,结合实际,对村里的发展进行谋划。泰和运输协会的成立,爱心之家的建立,结合市委组织部牵头的科技致富帮扶工程中,他在走访考察后选定帮扶户,通过科技帮扶,为农户贷款10万元开发致富快、周期短、的致富项目。他与同事李伟分别联系了一户结对帮扶户,帮助农户排忧解难,为农户送去致富信息。利用空闲时间到敬老院为老人献爱心、到中小学做义教,到厂矿企业搞联谊,通过多种形式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年前与村"两委"商讨的利用自身知识,搞一块大学生农业科技示范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他们俩忙活着在地头取土测试,希望通过科技示范田,一方面真正体味"做村官,当农民",另一方面引导村民群众通过他们的示范走科技富民的路子。
孙健在农村得到了锻炼与成长,但农村需要更多的热血青年的贡献,发展农村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使命,让青春在农村这片土地上飞扬,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得以实现。
大学生村官杨飞:灾难砥砺品格 热血铸就青春
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灾害,袭击了江油这座美丽的城市,房屋左右摇摆、山体剧烈颤抖、停水、断电、交通阻塞、信息不通、危房遍布,人们顿时陷入无所适从的慌乱之中。在镇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大洪流、大决战中,抢险救人,帮扶受灾群众和灾后重建。体现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临危不惧,冲锋在前的无畏品质,折射了一名共青团员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
危急时刻,冲锋在前。地震发生后,来不及多想,他第一反应就是村民怎样了?他迅速赶到到村上与书记、主任对村上人员伤亡情况、房屋损毁情况摸底,稳定受灾群众情绪。当他得知村委会旁边水塔为危险物,随时都可能危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时,他立即奔赴现场,及时疏散群众。
回到政府向领导回报村上受灾情况后,得知龙洞、五显、福田的情况还不清楚时,与镇党委副书记陈伟、副镇长吴正义不怕天黑、路远的危险对三个村进行第二次摸底。
远赴北川,抢险救人。2008年5月13日凌晨4点,镇党委、政府组织动员支援北川抗震救灾,他主动请缨,加入15名志愿者队伍奔赴北川灾区,开展了连续两天的北川救灾之行。
北川,一个悲恸的名字。突如其来的地震,把这个曾经绮丽的城市夷为平地。。灾后的北川曲山镇,满地废墟,楼市空空,昔日繁华的街道匍匐在眼前的废墟之中。来不及片刻的休整,步行到北川县城,志愿者们迅速制定了援助方案,顺着左邻峭壁、右靠悬崖的小道一边前行,一路搜索。沿途有紧张救援的部队官兵,凄惨的搜救场面打动着每一个志愿者。
杨飞和他的伙伴们一遍又一遍地在废墟中大声呼喊:“有人吗?有人吗?”谁都希望在自己的呼喊中传来一声应答,然后在瓦砾碎石中拯救尚存生命。杨飞听到了,他真的听到了一个细小的声音,那是一个女孩颤抖的回应,是生命向他们发出的回应。看着小女孩天真烂漫的面孔,看着女孩身体上边人力无法挪动的垮塌物体,志愿者们泪流满面,他们生平头一次感到个体力量的渺小。杨飞抓紧时间找到了正在搜救的解放军战士,齐心协力橇开了垮塌物体。获救后的女孩几近虚脱,但她毕竟从废墟里站了起来。
在北川驻地的路上,杨飞帮助救援部队抢抬一息尚存的重伤员。门板做成的担架一角,是沉甸甸的重负,是生命延续的形状,刹那间,怎样的沉重也挡不住力量的凝聚。伤员被陆续被送往临时救治点后,杨飞才抖落一身湿漉漉的衣衫,啃着硬梆梆的方便面,期盼着更多的幸存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救。
两天后,大批增援部队赶赴北川,志愿者开始陆续撤回江油进行抗灾自救。从北川回到江油,打听北川灾害消息的人们偶尔要问,你一个年轻的“村官”,就不怕余震和泥石流?就没有后顾之忧?用杨飞的话说,没想那么多,只想尽一份力!
情系群众,灾后重建。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灾害,给群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党委、政府的号召下,机关人员踊跃捐款献爱心,他也在自己不多的工资中,献出爱心。由于他表现优秀,被抽调到江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文秘组工作。坚守岗位,艰苦工作。在抗震救灾指挥文秘组工作期间,充分发挥秘书的参谋、助手和基础作用,广泛收集灾情和社情民意,准确分析全市受灾情况,及时向领导提供最准确、最详尽的信息,为领导决策参考。自灾害发生两个多月来,共编写《每日信息公报》65期,在值通宵班后,可以休息半天的时间里,也回到彰明政府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没有因家因私人事回避工作,都是24小时吃住在指挥部文秘组岗位直至正常上班。
郭小娟:女硕士到乡村当村官
郭小娟,山东人,金山区枫泾镇农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2008届硕士生。
去年夏天,她一毕业就来到农兴村上任。硕士当村官,不多见;主动往农村跑的,更少。
系里就她一个硕士往农村跑
村官并非郭小娟唯一的就业选择。去年初,一家成人教育学院和一家职业学校曾向她抛出了橄榄枝。“那些都是后路,不是我最喜欢的。”三四月间,她听说大学生村官招募,眼前一亮。没做思想斗争,报名、笔试、面试,一路过关,直奔村里。
在市区当老师,到农村做助理,在许多人眼里,性价比没法比。郭小娟坦言,前者收入高、业余时间多,她却偏偏选了后者。许多同学不理解,劝她再考虑考虑,别闷头往乡下跑,免得将来后悔。同班同学读博士、做老师、当记者,就业选择多样,但都留在了大都市。
考研前,郭小娟曾在山东威海教过5年高中政治。“如果毕业后重回讲台,缺少挑战,也不是我的兴趣。”于是,她选择农村,甘当班里的另类。去农村的,整个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几十个研究生,就她一个。
郭小娟说,自己不喜欢城市的功利和喧嚣,更倾向于乡村的纯粹和自然,“在这里,应该能找到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主动向村民讨教上海本地话
从郭老师到村干部,接触对象也从学生变成了农民。一个大难题立刻袭来:无法交流。村委会16名干部,就她一个外地人。“严格地说,只有我一个外村人,其他干部都是农兴村土生土长的。”内部交流工作,下乡接触村民,几乎全说本地话。起初,郭小娟工作时必须找朋友当翻译,否则寸步难行。“现在好多了,听金山话,至少8级水平。”她笑言,“学说话,挺有趣。”
村里开会,不管是否与己有关,她都参加,练听力;随身必备一本笔记本,每天主动讨教几句方言,边学边记。“大家都乐意教我,每次看到村民微笑,我的心情就会很好。”
郭小娟的好心情,不仅仅停留在学方言时。上任不久,她利用发放平安建设宣传资料的机会,走遍全村400多户村民。“宣传世博知识、文明礼仪、环境卫生……差不多每天和村民打交道。他们纯朴、热情,常留我吃饭,还硬塞给我新鲜蔬菜、鸡蛋、老人亲手做的鞋垫。”
努力为村里做实事,换回村民的笑容,也收获了好心情。郭小娟觉得,这就是选择农村的最大收获。
成就感源自充实,而非收入
尽管学历较高,但郭小娟的工作和其他大学生村官相比,没什么差别,都很琐碎——村里的党务系统、文化信息管理、团支部建设、构建信息平台……电脑输入、网络搜索等杂事也大多由她承担。
“忙碌,但充实。最近下乡慰问老人,就带给我很实在的成就感。每天有事情忙,成就感才会源源不断。”郭小娟提到她的一个朋友,在外企工作,月薪大约是她的两倍,却经常抱怨工作太忙。要不是看在收入的分上,早不想干了。
“我俩都忙,但她显然不如我快乐。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工作地点或性质,而是内心。现在有许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他们的攀比意识太强,以为高收入能带来成就感。结果工作很忙,却不充实,心力交瘁。”郭小娟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