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事迹之四
河南温县大学生村官卢爱莲:播撒致富的种子
人物简介:卢爱莲,女,1972年出生。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曾在温县招贤乡河西村小学执教。2007年参加大学生村干部公开选聘,成功当选为招贤乡龙渠村党支部副书记。曾荣获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大学生村干部等荣誉称号。
10月23日15时许,记者一走进温县招贤乡龙渠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生机盎然,药香沁人的丹参、白术等药材种植田地,这就是大学生村干部卢爱莲广泛发动村民种植的药材基地。
当记者找到卢爱莲时,她正帮着村民们在田间采挖丹参。由于长期在田里指导村民种植药材,她的皮肤晒得黝黑,不过却显得很健康,很有活力。得知记者来意后,卢爱莲欣然接受了采访,话匣子慢慢打开,从刚任职时的诚惶诚恐到如今的敢于直面,从开始的疑惑不解到现在的加油喝彩,这当中有委屈、有开心;有失落,也有自豪……
“从人民教师到村干部的转变,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今年36岁的卢爱莲之前是一名教师,大学毕业后,她在温县招贤乡河西村小学教语文。“农村的孩子就象一张白纸、象一块海绵,把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将来可以逐渐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卢爱莲如是说。在她执教期间,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7年,当焦作市在全市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消息传到温县时,卢爱莲参加了选拔,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任命为温县招贤乡龙渠村党支部副书记。对于为什么会辞掉教师这个职业,而选择当“村官”,卢爱莲给了记者这样的回答:“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到父老乡亲需要致富的迫切心情,让我萌生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
“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下一代,而当选村干部,同样是育人,把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教育和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致富。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最正确的选择!” 卢爱莲自豪地说。
“经过一年多的酸甜苦辣、雨打风吹,我在这个岗位上站住了脚跟,赢得了信任。”
2007年的5月8日,是卢爱莲到龙渠村上任的日子。当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听说她是河西村人的时候,顿时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有能耐咋不在自己村干呢?有本事的大学生早去外面闯了。” 面对这些,卢爱莲心里感到十分委屈。
压力就是动力,压力就是希望。“要么不干,要干就得干好!” 卢爱莲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白天,卢爱莲挨家挨户与群众拉家常谈思想;晚上,她加班加点学习政府的各项富民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为得到群众首肯,干部认可,她坚持做到谋划工作先发言,布置工作勇挑担,落实工作打头阵,诚心诚意建言,全心全意投入。不论是修路防火还是植树除草,不论是重活累活还是脏活难活,卢爱莲从不挑拣,哪里需要就冲向哪里。渐渐的,卢爱莲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两委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在安排工作时,也开始主动争求她的意见。用卢爱莲的话来说,“我逐渐融入到了两委班子,也算是在村里踢腾开啦!”
广泛发动村民种植药材,利用所学知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龙渠村是从新安县山区搬迁过来的移民村,全村200多户748人,人均8分薄地,由于黄河滩沙土地种植粮食作物收入低,该村人均年收入仅600元。卢爱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心里强烈地萌生了自主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念头。她以前居住的河西村从1998年就开始种植丹参至今,效益不错,常年亩收入可达4000余元。经过慎重思考,卢爱莲认为:“河西与我们相隔不远,他们能种,我们为啥不能。”为了征求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的赞成,从党员到小组长,从群众代表到村里元老,卢爱莲一个个登门拜访,一家家游说动员,甚至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桌边灶房,并通过村里的广播公开向所有村民承诺,她一方面向河西村取经,学习药材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又分批带村民去河西药材基地考察,并请种植能手给村民们讲解致富经。
功夫不负有心人,群众的思想终于作通了。趁作物换季的时机,该村集体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管理,全村共种植了480亩丹参和110亩白术,药材种植面积超过了全村耕地面积的80%。河西村的支部书记惊讶地对卢爱莲说:“真的没有想到!你们村一上就是大手笔,一干就成基地,你妞子真有办法。” 卢爱莲这时在心里算了一笔账,“480亩丹参,110亩白术,收成后,我们村的人均年收入将翻好几番。”“下一步,我们准备添置一些药材深加工设备,这样既能解决一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是能将药材的价格提高不少。”卢爱莲踌躇满志地说。
在谈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政策时,卢爱莲激动地说:“当村民们了解了国家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时,所有人都非常高兴。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给我们村的药材种植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的空间。总之,土地流转政策顺民心、符民意,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地好处。”
卢爱莲,正用她自己艰苦的创业,利用知识技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上亮丽的一片砖瓦,带领村民敲开一扇增收的大门,走上幸福的致富路。
涟水县大学生村干部嵇芳:“骄子”村官当老板
"喂,张老板吗,你好,我是涟水的小嵇,你订的货,我已打包发过去了,请你查收。"扎着短辫的她,边与我们打照呼,边忙着联系业务。就是她,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创办了涟水县雨露医疗器械厂。也就是她,在半年实现了从学生至"村官"再到"老板"的三个角色转变。2008年12月,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在考察该厂后高兴地说:"简陋的院落挡不住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她就是担任涟水县陈师镇沙河村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干部嵇芳,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
急 了
2008年7月,嵇芳被组织上选聘到陈师镇沙河村担任"村官"。在熟悉村情民意的第一个月里,她走村串户,迅速进入角色。在调研走访中,她了解到,农村妇女留守就业问题比较严重,除了日常家务和农忙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时间无所事事,不是打小牌,就是瞎唠嗑。凭着对村民致富的关注、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组织信任的回报。她动起了脑筋:如何把她们组织起来务工,实现在家门口打工赚钱。赚钱就要有就业渠道,就业渠道从哪里来?关键要有企业。但是,一个女孩子,刚走出校门,两眼漆黑,满脑困惑,怎样才能为村民解开这一难题,从而为她们寻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她急了,她在苦苦思索着,也在不断寻觅着。
哭 了
创业难,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来说则更难。嵇芳首先给自己将要创办的企业进行了定位: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真正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带着这一设想,她走街串巷,探亲访友,了解一个又一个线索,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最终锁定了生产针灸专用针这一技术含量少、农村妇女易操作的医疗器械项目。通过亲友介绍,她了解到丹阳是全国著名的医疗器械生产地,于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其中的一个厂家取得了联系,并三次自费去丹阳进行洽谈。起初,企业老总认为她不过是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根本干不成什么事,所以总是以各种托辞不接待她,也希望借此能打消其念头。但是她不气馁,干脆住下来等,每天都到老总办公室寻找机会和老总沟通,并主动帮助打扫卫生。她的诚心终于打动了企业老板,答应帮助她。她高兴万分,迅速和村里联系,让村里立即组织招工,自己技术学成后就回村组织培训。当她满怀喜悦和希望回到村里时,感到很吃惊,村干部尽管进行了招工宣传,却没有人应聘。起初,她以为可能是宣传力度还不够,于是又印制了大量的招工启事,请村干部和自己一起四处张贴,但是几天下来,前来报名的仍然寥寥无几。想到自己为创办企业所经历的辛苦以及在招工问题上遇到的麻烦,嵇芳感到很委屈、很伤心,不由得哭了。
笑 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天生的韧性让嵇芳再一次坚定了信念:既然决定的事,绝不能半途而废!她下决心要彻底弄清村民对招工没有热情的原因。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她了解到,农村妇女家务多、农活忙,厂里的许多规定她们难以接受。对此,她将招工启事前后修改了4次,条件越来越宽松,越来越体现人性化。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按时交货的前提下,对上下班时间不作硬性规定,实行计件报酬制,员工可以实现家务、农活与工作三不误。就这样,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前提下,报名的妇女越来越多,现在到企业上班的妇女已经有25人。每天看到陆陆续续来上班的工人,特别是当看到这些女工每个月都能从自己手里接过800元左右的工资时,嵇芳就会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女孩子特有的开心、灿烂、美丽的笑容。通过创业,嵇芳成熟了许多,也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初步体现。但她并没有满足,她又在思考着如何扩大再生产,让更多的妇女在自己的企业打工挣钱,让更多的村民在自己的帮助下脱贫致富。
毛建刚:养猪的大学生村官
仁寿县彰加镇朝凤村的一公路旁,有一个简易的养猪场,虽说规模不算很大,但这个养猪场的老板是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前来到朝凤村任村长助理的大学生村官毛建刚。
2007年10月,毛建刚响应国家的号召,报考大学生村官,成为了彰加镇朝凤村的村长助理。朝凤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里的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弱、病、小在家,朝凤村现状让他陷入了深思:怎样才能为老百姓摸索出一条致富之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取信于民?
为了改变朝凤村村民的传统旧观念,让群众走上致富路,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自己率先示范,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以自己的成功经验,才能引导村民发展规模种养业。他经过深思熟虑,利用自己在兽药厂工作过的优势,开规模化的养猪场。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在彰加镇党委政府和朝凤村村干部的关心支持与帮组下,毛建刚与当地农民签订了场地租用合同,并于2008年4月1日在朝凤村破土动工,经过半个多月的修建,养猪场终于建成了。
毛建刚深知在硬件设施建成的同时,技术也要跟上去,于是他长期吃住都在养猪场,同时买来专业书籍,上网查资料,到处学技术。为了节约成本,自己实验配饲料,自己饲养,自己防病打针,一切都自己动手。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摸索中,他逐渐地掌握了饲料配方,能够独立解决养猪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养猪行业的能手。
2008年4月,在全县大学生村官培训会上,他认识了方加镇东岳村的村支部书记李文彬。培训会后,他到到东岳村学习和请教经验。通过学习和了解,他认识到了农村工作要落到实处,就要让群众得到实惠,真真切切地为群众谋发展。有了一定的养猪技术后,他利用进村入户的同时,不管在院坝,还是在猪场,他都喜欢同村民探讨养猪技术,探讨规模发展养猪的好处。
毛建刚在引导村民规模发展养猪业的同时,也把自己总结的养猪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如今毛建刚的养猪场已成了朝凤村村民学习养猪技术的示范场,他也成了村民养猪方面的信息树。
在他的带动示范和引导下,朝凤村村民的养猪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村民的规模发展养猪业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看着村民们的变化,想到自己的辛劳没有白费,回想起当初的选择,毛建新更有了信心。
转眼之间,毛建刚在这个岗位工作已有了一年多,这是一段短暂而愉快的时光,工作中有苦有甜,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获和心灵上的成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