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综合资讯
一村多品 四川红卫村致富有道
时间:2009-10-24 15:37:2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游侠
“这批蚕出售后,今年咱家养蚕的总收入为6000元,相比在山地里种庄稼强多了。”10月15日,仁寿县中农镇红卫村三社的余世雄数着一叠崭新的百元大钞,算着今年养蚕收入的总账,喜笑颜开。随行的村支书董国林介绍,像余世雄一样,该社的养蚕大户就有25户,养蚕收入均为每户万元左右。

  其实,养蚕只是红卫村诸多主导产业之一,中农镇党委书记卢留清告诉记者,红卫村不仅一村一品发展迅猛,甚至因地制宜发展的生猪养殖、蛋鸡养殖、水产养殖等“一社一品”也是亮点纷呈,成效显著。仁寿县被正式授牌为成都市农副产品配送基地后,全县规划了四个现代畜牧业生猪发展养殖示范小区,其中之一就落户红卫村,也是实至名归。边走边看,这个生机勃勃的村子,真可谓移步换景,风光各异,不变的,是记者处处感受到的村民发展致富的蓬勃热情。

  卢留清说,建设新农村,重要的途径就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没有一两户成功的经验,村民们心里是虚的。红卫村之所以发展起了多项产业,就是因为各项都有带头人,形成了几乎以社为单位的小区域经济特点。

  余火清是红卫五社生猪养殖的带头人。记者走进他家养殖场参观时,只见母猪、种猪、猪仔、商品猪等品种齐全,整个养猪场也是隔离槽、食槽、消毒室等规范化养殖设施一一齐备。听见有人响动,瞬间千猪齐“吼”,索要食物,很是壮观。据余火清介绍,去年他家就出栏肥猪500多头,今年又在镇政府的帮忙下,投资搞起了标准化养殖,今年的肥猪出栏数肯定比去年增加许多。

  养猪有“搞头”,在余火清的带动下,附近许多村民都纷纷投资,建起了养猪场。打工回来的胡玉珍不惜拿出辛苦多年的积蓄办起了一个年出栏500头的养殖场,今年,她家已经出栏肥猪200余头了,初见成效。“本来我们山区土地多,多种猪饲料搞生猪养殖,也算是自产自销,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胡玉珍的一席话很有经济头脑。

  现在,仅红卫五社年出栏肥猪2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就有10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户,新建年出栏上千头商品猪的养殖大户1户,周边散户养殖生猪更是不计其数。今年,该村还被省农牧厅定为生猪养殖小区监测点。

  走出红卫五社,随即听到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咯咯咯”的声响如千军压境,越来越近。“这里已经是一社的地盘了,这边的农民以养殖蛋鸡为主导产业。”村支书董国林一提醒,记者恍然大悟。

  走进养殖场一看,更是气势恢宏。如今蛋鸡也住上了标准化的“住宅小区”,四排多层标准化养殖圈舍整齐排列,“单身公寓”一鸡一套,互不打扰,一只只肥硕的蛋鸡正竞相啄食。这个300余平方米的养殖场就养有蛋鸡3000只,业主黄志明说,这样的养殖场他共新建有两个,共喂养蛋鸡6000只,每天产蛋几千枚,利润相当可观。现在,黄志明都是请人管理养殖场,自己只负责联系业务,跑些销售,日子过得很是滋润。村支书董国林介绍,在红卫一社像这样规模的养鸡场就有5个,年收入在20万元至50万元的养鸡专业户就有4户。

  如此多大型的养殖场,每天产生的猪粪、鸡粪等垃圾如何处理,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环保问题。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中农镇党委书记卢留清心中却早有安排,他告诉记者,在生猪的养殖场,均建有化粪池,同时建有堰塘养鱼,猪粪下水养鱼,可以增加水里养份,促进水里藻类生长,鱼苗长得快。不仅生猪养殖户搞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也迅速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

  村支书董国林就是全村发展水产致富的带头人之一。他养鱼已经有20多年的经历,现在,董国林承包了180余亩的水库养鱼,他说,用处理过的肥水养鱼,变废为宝,既不用向水里下肥料,又可提高经济价值,且天然环保。现在,水产养殖已在该村迅猛地发展了起来,全村200余亩稻田,有三分之二以上均发展起了稻田养鱼,全村拥有5亩以上的养鱼专业户25户。

  蛋鸡养殖场的鸡粪更是被种植大户早早预定,经过无害化和氧化处理的鸡粪,却是种植果树的天然肥料,走生态循环农业之路。

  卢留清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村上种植、养殖大户扩大规模,良性发展,中农镇还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措施,明确了对养殖大户实行定领导、定技术人员专人服务;对修建养殖场地的农户只定案不收费;对养殖户需要资金扶持的制定专人积极联系信用部门予以支持。在制度、政策、技术、资金上有效支持种、养规模迅猛发展。

  目前,全村生猪规模养殖户达到36户,蛋鸡养殖4户,堰塘养鱼25户,养殖总产业达到450万元,形成了以生猪养殖、蛋鸡养殖、堰塘养鱼、蚕桑及水果种植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格局,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535元。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