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中科院青藏所的楼道里碰到他时,差一点没有认出来。跟照片比起来,他脸上明显发福,不知是不是长期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原因,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得老一些。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的大幅青藏高原遥感图和地上装着牦牛肉干的箱子,都显示着他和那片神奇土地之间的不解之缘。
他是徐柏青,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着青藏高原加速变暖的问题。最近,由他主持、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来自南亚的黑碳在青藏高原的沉降加速了冰川的融化,研究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同徐柏青聊他的科研,有发现的喜悦,但更多的是艰辛的过往。问他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他头摇得像拨浪鼓:“上高原这事让人有瘾,到了季节不去就难受。”
但当13年前,他第一次踏足那里时,世界屋脊并未向这个陌生的年轻人露出笑容,那次经历,让他“刻骨铭心”。
高原之旅
有时已经一步都挪不动,抬头一看前方还有两三千米的路;有时明明只剩最后的几十米,但就是走不到头……
香港回归祖国2个多月后,徐柏青随一支科考队来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希夏邦马峰钻取冰芯,这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以上山峰。他们一直上到7200米的高度,并在上面一住就是一个月。
今年的冬天格外冷,尤其大雪之后,北京的气温曾降低到零下16℃,出门让人倍感辛苦。但对当时在希夏邦马峰上的徐柏青而言,这个温度可能让他感到不少暖意,因为那时他每天晚上从温度计上看到的数字都是零下32℃。然而在那个小燃气炉和热水都成为奢侈品的地方,寒冷并不是最可怕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