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访谈
新科院士刘炯天:奋进者+跋涉者+决策者
时间:2010-03-22 10:51:30来源:作者:lshh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新科工程院院士”,现在媒体都这么称呼他。

  得知自己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当天下午,刘炯天正在试验室里翻材料,接着开了一个会,大家握手向他表示祝贺。晚上回到家,妻子张淑娟给他炒了两个菜,拿出自己酿制的葡萄酒。“比我想象的好喝多了,不仅味道不错,而且品质绝对过硬。”刘炯天夸奖妻子。

  家中只有他和妻子,女儿已经远赴美国读书。“自己考上的,没用我操一点心。”刘炯天紧接着又补充了一下,“其实也离不开我对她长期教育的功劳。”说完,自己笑了。

  他,主持国家“863”项目和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九五”以来主持多个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还先后获得了第七届光华青年奖、孙越崎能源大奖……

  让人感叹的是,刘炯天今年刚刚46岁。

 

 

  奋进者

  1963年,刘炯天出生在河南南阳市内乡县,父母都是教师。当时,刘炯天除了偶尔帮着父母干点家务活,种种自留地里的菜,照顾弟弟妹妹,其他时间都用来看书。

  “高中时我写了篇作文,关于农民收麦子的,老师夸奖我写得不错,然后问:‘是你自己的亲身感受吗?’我说是。其实我没参与过收麦子,就是看农民劳动的场面有感而发。老师知道后又把我批评了,他的话我记得非常清楚,他说写作文和做其他事情一样,把亲身经历写下来,才能打动人,没有亲身经历,怎么能写出深刻的内容?”老师认真、求实的精神影响了他,为他日后扎实地搞技术研究埋下了伏笔。

  16岁,刘炯天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东北工学院选矿工程专业。1983年,被分配到中国矿业学院当教师。

  “刘炯天学的是选矿,但学校当时以选煤专业为主,就把他派到了淮北矿务局芦岭矿。在学校里,我们都管企业叫现场。刚分来就被派到现场去,大家都替他叫屈,因为那时候煤矿生活非常苦,谁都不爱去,但刘炯天什么怨言都没有,收拾收拾东西就去了,一待就是小半年。”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周敏说。

  刘炯天却说:“这让我一生受益,对以后的教学理念也有很大影响。搞技术研究的人,必须要深入现场去实践,反复琢磨。这次能够入选工程院院士,也跟长期在现场实践分不开。”

 

 

  跋涉者

  一提起自己研究的工程项目,原本表现得非常深沉的刘炯天流露出工程技术人员少有的兴奋。

  浮选柱,简单来说是一种可以将煤炭深度脱硫、降低灰分、提高质量的设备,能给企业创造很高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和降低燃煤污染。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全球曾兴起研发热潮,但始终未能在粗选作业及难选矿种上有所突破,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选。刘炯天针对这个技术缺憾,持续钻研了20多年。

  “我特别佩服刘老师这一点,他有超越一般人的坚韧和钻劲儿。”刘炯天带领的科研组成员周长春说,“去年有一天,他下午开完会,赶到河南焦作的一个项目试点企业已经是晚上9点。一下车就张罗着先去现场看看,大伙觉得太晚了,要求第二天再去。第二天早上,已经从现场回来的他正和企业领导聊问题呢。”

  “检修时,浮选柱要整体停下来,进行内部情况检查。刘老师总是自己钻进去看。8米高的浮选柱有几个隔板,要一层层地检查,里面连水带煤泥的,等他人钻出来,就像个泥猴了。我们都说他,都是当校长的人了,想钻‘柱子’就钻‘柱子’。可他一点也不在乎,每次都感动了企业的工作人员。”科研组成员王永田说。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重庆中粱山矿务局守着优质炼焦煤资源与重庆钢铁集团等重要用户,却被难选的高硫煤资源逼到了破产边缘。当时,刘炯天在矿大教授欧泽琛的带领下,开发了重介质旋流器、微泡柱工艺,并且建立了脱硫降灰的示范工程,无机硫脱出率高达80%.企业的生命轨迹改变了,这项技术也获得了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选煤技术的重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现在,刘炯天正努力将此技术上升到理论层面。

  刘炯天的第二个成果是“煤泥水绿色澄清技术”。

  原来选1吨煤需要3吨水。我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研究出更适用的煤矿闭路循环选煤工艺,但这样选煤带来的煤泥水含煤量大、成本过高,难以高效澄清使细粒煤无法分选,大量的煤炭与水资源白白流失。刘炯天提出通过水体水质硬度调整,使难以沉降的煤泥水变得易沉降的思路,开发替代化学品添加剂,发明”矿物-硬度法“进行煤泥水澄清与系统控制,解决了难沉降煤泥水”絮凝“失效的问题。

  当时还是刘炯天学生的王永田,看到了老师搞这项研究的全过程。“刘老师对100多家选煤厂进行了调研。当时的交通不如现在方便,我们出门都是坐汽车、坐火车,到矿上去一次得带七八桶煤泥水回来研究,一桶装10斤煤泥水。”很难想象,几位大学教师把一桶桶煤泥水运上火车,又不远百里运到学校实验室,再对它们不断进行试验的过程是多么艰难。

 

 

  决策者

  是金子,总要发光。2000年,刘炯天担任了矿大化工学院院长,2007年被提拔为矿大副校长,主管科研与后勤工作,包括4万多名教职员工的衣食住行。刘炯天坦言:“做了校长之后,接一些项目更容易了,这对科研组的发展是件好事。另外,从校长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科研组,有更宏观、更广阔的视角,更容易开展工作、理解大家的思路。”如今,刘炯天已经成功地找到了管理与技术的结合点。

  化工学院副院长周敏说:“我觉得有些人还是有天分的。比如,刘炯天有良好的判断力,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判断很有前瞻性。”过去两人搭档搞项目研究时,刘炯天选的课题算不上热门,也不被大多数人看好,但他就是坚持去做了,最后取得了成功。周敏认为,刘炯天对知识的积累,换来了他的深刻洞察力。

  周敏回忆,当年刘炯天刚来到学校,负责化工学院的秘书工作。当时没有电话,每周政治学习,他要一一上门通知老教师来校开会。遇到家里没人或者开会时间变更的情况,他就写上小纸条贴到每家门上。周敏说:“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热心,那时也没有搬家公司,谁家有个事,搬个家,他都去搭手。”

  成为副校长,刘炯天理解是学校对他的一种认可。教书,育人,继续将矿大这种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的风气发扬光大,培养出学术上务实而不浮躁的人才,就是他的希望。

  记者问刘炯天:“眼下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他回答:“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身体健康。我每天晚上坚持走一个小时的路,风雨无阻。”

      “走路的时候想想工作和未来的事?

       “什么也不想,就像我对生活一样,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一直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丰 硕)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