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金融支农如何不断创新
时间:2009-10-30 09:06:4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马帅

箬横西瓜合作社的社员颜明法靠种西瓜致富。


温岭的农村合作社全国闻名,箬横西瓜合作社在温岭又名气最大。

5月9日,记者一行前往箬横西瓜合作社。汽车在越过一片接一片的西瓜大棚后,停在了箬横西瓜合作社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巨幅销售分布图,在这幅销售图中,吉林、四川、福建、海南等20个省区市都插上了合作社的西瓜标志。同行的温岭合作银行箬横支行行长介绍,支行对该合作社授信650万元,在合作银行的支持下,箬横西瓜种植面积已扩展到11个种植基地(有的基地已扩展到国外),面积1.3万多亩,带动一方农民致富,许多村民靠种植西瓜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在浙江采访,记者看到农村合作经济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支农金融新产品不断涌现,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感受到金融支农新风扑面而来。



合作金融呈现新面貌

农村信用社是支农主力军,而浙江又是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先行地区,全国首家农村合作银行2003年就在浙江挂牌。温岭市副市长毛太宁用了“三个不断”高度评价了温岭农村合作银行:“农村金融的灵活性正在不断增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

温岭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王先德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温岭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温岭农村合作银行2005年由原温岭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目前该行拥有74个网点,承担着温岭市99%以上的支农金融服务。在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温岭农村合作银行也实现了自身的良性发展,成为台州规模最大的县级金融机构。去年该行实现税前利润1.64亿元,不良贷款余额按五级分类仅为2.5%。

不仅是温岭农村合作银行,来自浙江全行业的一组数据同样令人振奋。谈起这些数据,走过信用社改革艰辛过程的浙江银监局局长傅祖蓓脸上露出了笑容。到2006年末,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764.75亿元和2766.09亿元,分别比改革前的2003年末增加1347.12亿元和963.59亿元,2006年当年存贷款增加分别达591.90亿元和454.89亿元,存贷款规模居全省各类金融机构和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二位,今年3月末存款达到4276亿元(位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按四级和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率分别是2.70%和5.54%,连续第六年实现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双降”。



金融支农创新不断

除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呈现新气象外,金融机构贴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创新金融支农思路,推出金融支农新举措、新产品,拓展金融支农新领域等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迅速,是浙江经济最活跃的区域。2005年9月,浙江银监局选择义乌、诸暨、绍兴等五县(市)的商业银行开展专题调查,提出实行差别化县域策略,改善县域金融服务,督促各商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合理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改进授信管理,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把‘以农为本、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理念,认识到支农服务不仅是自身责任所在,更是自己的竞争优势。我们很高兴他们这种理念的转变。”台州银监分局温岭办事处李筱萍如是说。除金融机构外,各级政府也积极提出许多新的思路。温岭市致力于构建以“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基层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依托”的“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发挥合作金融的作用。

为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台州银监分局、温岭农村合作银行分别下发有关文件,鼓励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支持,在贷款对象、贷款范围、跨区贷款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这些政策对促进温岭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强社富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温岭市农林局蔡裕亮表示。到去年末,温岭已发展专业合作社78家,入社农户4135户,带动社员4万多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8%。这些专业合作社已建立省内外生产基地30多个,总面积超过20万亩,经营项目覆盖瓜果、蔬菜、畜禽、水果、药材、水产品、花卉、食用菌、粮食、农机服务等十大产业。 在浙江,除了信用卡、贷款证等金融产品外,记者第一次了解到“粮农乐”、“农家乐”、“农机具按揭贷款”等支

农金融新品种。比如,临安信用社大力支持当地“农家乐”特色旅游,对农家乐经营户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化,在贷款方式上除原有的小额信用、联保贷款外,还推出“农家乐”自助套餐服务。到去年末,对“农家乐”经营户授信2700万元,发放贷款证201本,占全市“农家乐”经营户的73.36%,累计发放贷款2681万元。

除了对农民生产经营、创业等提供金融支持外,农村金融机构还将服务领域扩展到村庄建设、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外来外出人员创业贷款等新的领域,有效缓解了部分村庄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困难的问题。



构筑新型保障体系

去年3月,浙江省平湖市农民、蘑菇种植大户顾在良突然意外去世,留下了60万元的银行贷款未还。他的家庭不仅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伤痛,还同时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

事发后10日内,中国太平洋人寿嘉兴中心支公司根据其身前投保的“安贷宝借贷者意外伤害保险”保险责任,将50万元赔款送到了其家属手中,使这个可能因意外背上沉重债务的家庭看到了重振家业的希望。

这种借贷者意外险为申请小额农贷的农户提供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截至2006年底,浙江省共有15家保险公司开展了这项业务,其中寿险公司3家,产险公司12家,当年该险种保费收入5300万元,总保额232亿元。

“向农民自然人贷款其实风险很低,坏账很少。”浙江保监局的陆勤说:“但贷款人的人身意外会对该家庭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导致农民返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一险种的成功推广不仅为农村信贷资金系上了一条“安全带”,更让广大借贷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实现了借款农户、保险公司、银行三者的共赢,成为商业保险服务三农的一次成功尝试。

浙江省保监局局长张忠继告诉我们,浙江在保险业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很多试点。浙江目前主要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关于农业生产的保险试点,同时还针对浙江地处东南沿海、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开展了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在寿险方面,目前主要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另外,还进行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借贷者意外险等新型特色险种的探索。

“浙江的涉农政策性保险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坚持市场原则,要求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比如政策性农业保险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有限风险+责任分成’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则要求坚持‘政府开办、商业代管’。”张忠继说:“二是各级政府有较强的财政实力,有能力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这两个特点是实现涉农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各项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截至2006年12月末,全省共有17242户农户和11个农场参加农业保险,累计保额61291万元,实收保费1230万元。其中,共保试点有16855户农户参保,累计保额46591万元,累计发生农险理赔件数4049起,已支付赔款金额1018万元。

这一系列金融支农新举措、新产品的实施和推出,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还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