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业。现在,如果粮食产量基本有了保障,是不是应该到了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粮食质量的时候?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研究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在工业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国家,布朗先生把上述发现写成长文“谁来养活中国”、刊登在1994年第9-10期的《世界观察》杂志上。他发现,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这些国家耕地大量流失,粮食大量依靠进口。基于这样的历史经验,他早在1994年就预测:在1990年到2030年间,中国的谷物产量将减少20%、降到2.72亿吨,国内市场将出现2.07到3.69亿吨的缺口。因此,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进口国,并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布朗进一步推断,粮价上涨将加剧某些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人口的贫困问题,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崩溃。其危害不亚于19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
15年之后的现实与布朗当年预言大相径庭:中国国内的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大幅下降、而且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趋势。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了总量自给自足(但是每年进口数千万吨),没有对外部世界造成冲击。布朗的预言不仅没有成为现实、且未来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这并不是说布朗的预言没有意义。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的研究认为:到2030年,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会达到7.04亿吨,比布朗计算的6.41亿吨还要高。布朗报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及时提醒了中国政府应该高度关注粮食问题。从提高粮食总量的角度来说,政府农业工作取得了成功。
评论 |
|